“干在实处,走在前列——2005经典浙江”之三
农村建设新意多
在我省广袤的田野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刚刚结束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省已经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构建新体制,营造新风尚,将成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年初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的城乡一体化纲要,岁末传来的一系列利好,遥相呼应,赋予了我省农村建设颇多新意——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长6%。”刚刚结束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传出的消息让人振奋。作为农业产业仅占GDP7%的省份,我省农民收入水平已连续19年居全国省(区)之首,且增长势头不减。省农办负责人道破天机:统筹城乡就业,以发达的县域经济为载体,加快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使他们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
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已达65%多。他们是如何增强寻找“新饭碗”能力的?余姚市大岚镇的鲁巧英年初经过半个多月的厨艺、护理等培训,“摇身一变”到县城当上了保姆。她得益于我省实施的“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这个旨在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的工程,为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创造了条件。各地都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采取发放“培训券”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最新数据表明,我省已累计培训农民270.95万人,其中有71.1万人受训后实现了转移就业。
不到企业打工,农民转移就业也有办法。今年,我省提出把“农家乐”培育成县域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新的增长点,并正在酝酿扶持政策。这为湖州、衢州等地发展“农家乐”添薪加火。安吉县报福镇的潘兰芹一家开办“农家乐”后,短短半年间就有6万多元入账,高出去年5倍多。
减少农民,也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我省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千家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上百亿元资金把田野装扮得五彩缤纷;千余家企业积极“走出去”,跨区域经营土地、水面上千万亩。同时,全省启动了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和10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8764个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了农户599万户,联结基地达1500万亩。
生活逐渐宽裕起来的农民又在盼些什么?针对农民反映日益强烈的问题,我省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今年可完成200多个示范村和1000多个整治村建设任务,改善农村132万人的饮用水条件,解决14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20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2350公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任务。
“这是继土地包产到户后,政府给我们办的最大实事。”行走在许多农村,农民纷纷为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而赞叹。他们说,千百年来,农村环境都由农民自己搞。如今,则采取多方投入建设的新机制,来做这件千家万户都想办、一家一户办不了、每家每户都受益的事。
让农民更高兴的是,我省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为确保农村无饥寒,低收入农户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温岭市箬横镇的梁冬方因患尿毒症,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民政部门为他办理了“低保”。如今,他和全省的50多万低收入农民一样,每月拿到了保障金。
慈溪市宗汉街道百两村村民陆友法的土地被征用了,但他笑着说:政府给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年老后每月可拿到基本生活保障金。据了解,我省每个市县都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有158万多人参加了这一保障,其中60多万人已开始每月领取保障金。
早在今年9月,全省各县(市、区)均实现了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80%以上的预期目标,人均标准供养费用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六成左右。
杭州萧山区、绍兴县等部分地区还实现了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继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后,我省又给参保农民进行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开始实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将使部分农村中小学生获得资助……日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们的生活“安全感”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