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玩”出了一尊尊工艺品。元旦前夕在诸暨举行的首次民间工艺制作大赛上,记者目睹了这些来自民间的神奇。在此,撷取3个被诸暨工艺美术界誉为“创新能人”的小故事,与读者分享。
蒋璋琰:铜板上翻印《清明上河图》
初见蒋璋琰,一双沾满油污的手,让人很难把他跟一幅雕刻精细的《清明上河图》联系起来。直到走进他的铜加工车间,听着噪耳的车床切割声,不经意间,一朵紫铜梅花,或是一幅铜雕半成品,或是一棵青松造型的铜铸品,一一落入视线,你才会真切感受到,一份来自主人手下的灵气。
蒋璋琰是诸暨店口镇一个铜模具加工户。说起制作铜工艺品的兴趣,他谦逊地说,只是一份闲心而已。说是闲心,但把《清明上河图》“翻印”在铜板上,除了蒋璋琰,目前全国还没有第二人。就在蒋璋琰把自己潜心创作了大半年的《清明上河图》局部作品,送到诸暨博物馆参赛时,在场人拍案叫绝。
“我的最大心愿是让铜工艺品走向市场!”说这话时,蒋璋琰意犹未尽。出生于诸暨店口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的蒋璋琰,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刻刻画画。由于种种原因,他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为排遣寂寞,他常捡些树根来雕刻着玩。一天,老家传来一个消息:文化部门正在全县内招考文化员。蒋璋琰寄去自己的根雕作品《黛玉葬花》等。他被录取了。
一晃几年过去,蒋璋琰辞职当起个体户。前年,他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开瓷砖店的老板在瓷砖上雕刻出《清明上河图》,这让他深受启发:何不在铜板上刻下《清明上河图》?为求逼真,他跑到杭州,花了四百多元钱,买来《清明上河图》。
自从玩起这个后,他总会千方百计偷空,拿起放在工具柜里的铜雕半成品,琢磨一番。他还利用树根作模具,运用铜铸造工艺,制作出各种造型的铜工艺品来。梅花、青松、茂竹等等,一块块生硬的铜,在他手里变得活灵活现。
陈咸均:用泡沫雕刻西施像
粉白的美人鱼,西施像,亭台楼阁……如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这些惟妙惟肖的工艺品,竟是用泡沫做成的。而这一切,全出自于陈咸均之手。
27岁的陈咸均是厨师,现供职于诸暨一家大酒店。高中毕业后到大城市拜师学厨艺,对果蔬雕刻表现出很大兴趣。一个偶然机会,一幅来自烹调杂志上的画面让他眼睛一亮:一位用泡沫制作成的圣诞老人,逼真可爱。要是能掌握泡沫的雕刻技艺,那该多好!他不顾父母反对,攒着几千元积蓄直奔北京、上海、沈阳,学泡沫雕刻。
泡沫质地太软,雕刻难度大,但因它易保存,用它制作成工艺品,同样有市场前景。陈咸均一边操练着他的烹饪技艺,一边钻研起这门延伸技艺,渐渐地,他掌握了人物、动物、山水、建筑构件等各种雕刻法。
听说诸暨要举行工艺大赛,陈咸均兴致很高。先是构思,接着是购材料。为能买到一块完整且质量好的泡沫,陈咸均花费了两个星期寻找,最后还是托人从杭州花了1000多元钱买来的。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雕刻,在狭小的车棚里。泡沫很轻,刻下来的飞沫一不小心就会吸入鼻子。一个晚上刻下来,白色的泡沫屑,总会包裹陈咸均的全身。不过,他全然顾不上这些。
当他的泡沫西施像在诸暨博物馆展厅里一亮相,就赢得参观者一片叫好声。
杨玉莲:用蚌壳雕刻成飘逸长发
杨玉莲,这个朴实的女子,自从与蚌壳打上交道后,用智慧,赋予蚌壳许多精彩,让一度遭人嫌弃的蚌壳变废为宝。她用蚌壳做纽扣,做挂件,做发饰。
杨玉莲是山下湖金红真贝工艺品厂总设计师。最近,她利用鸡冠蚌的造型,设计出蚌壳镂空雕系列工艺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蚌壳经打磨、刨光后,在其上面经雕刻龙凤等吉祥物,一下子身价倍增至数百元。
7年前,杨玉莲把目光盯上了被人遗弃河蚌。杨玉莲一边考察市场,一边构思。她把自己的想法跟工人沟通,工人根据她的设计,一遍遍加工,直到做出具欣赏价值的蚌壳工艺品来。 为让自己的设计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杨玉莲高薪聘请工人,更多时,她坐在工人旁细心指点,相互切磋。
一个只有手掌心大的蚌壳,黑色外壳顺势雕成飘逸的长发,银色内壳做脸蛋,细细勾勒几笔,柳眉、杏眼、樱桃嘴,依稀可辨,一位壳上美女顿时活灵活现。这样精细的蚌壳工艺品,在杨玉莲的作品展览室里,随处可见。
随着一件件蚌壳工艺品出炉,杨玉莲的名气越来越大,操着不同口音的客商专程前来取经,日本、韩国、印度等外国客商更是不远万里,前来订购她设计的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