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里的年轻人不断地涌进城市,当城市不断地接近乡村,当现代文明不断地影响传统文化的时候,乡村文化生活不再平静,必然面临着些许冲突、矛盾、彷徨甚至迷茫。
“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种烦恼,吃饱以后,便会生出无数烦恼。”在人们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必然的。这个阶段的文化,应该散发人文关怀和道德之光,帮助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安然度过磨合期。
本报记者走进乡村,感受农村一日文化氛围。从白天到黑夜,老年人、青年人,业余生活在做些什么?在他们眼里,什么是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我们所想观察、想了解的。我们看到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希望。文化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生长。
温州
双岙村:被城市包围
驻温州记者董碧辉
双岙村位于温州的城郊结合部,与厂房林立的双屿工业区近在咫尺。村里的文化生活多少显得粗砺、简单、速食,身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它难以摆脱城市的向心力。
走在村子里,你会发现出现得最多的是台球桌。“打一局台球很便宜,5毛钱”,在一家杂货店里的台球房打台球的湖北青年许茂淡淡地说。在这个村子里,早已在城市里绝迹的录像厅几乎以每隔100米一家的频率出现着。记者粗粗看了下,琳琅满目的都是些枪战片、动作片和恋情片,而外国的经典影片都没有,一些像《如果爱》这样带点文艺色彩的片子也难觅踪迹。在录像厅里看一部片子2块钱,同样很便宜。
村子里有一所专为外来民工子弟开办的小学,下午三点半,放学时间。学生们纷涌至校门,另外一批则涌到学校的图书室,据这里的老师介绍,这个图书室藏书5000来册,每天出借率在10%左右。一个学生捧着一本《三国演义》兴高采烈地离开了,也许,这些孩子比他们的父母离文字的距离更近些。
冬天的夜来得分外的早,5点一过,夜色就降下来了。这时候,大部分本地的村民都已经在家里了,而此后夜色下的生活与他们无关,他们就呆在家里看会电视,然后睡觉。而对那一拨聚在山脚下的老人活动中心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才真正占领着这个村子的文化高地,吃过晚饭,他们会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看着用VCD播放的温州鼓词,鼓词的表演者用温州方言时说时唱,而老人们则沉浸在一个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或家庭悲喜剧里。而此时,与那些老人固守的姿态迥异的是,那些打工者正走出村子,向着有霓虹灯闪烁的城市迈动他们寻求文化的双脚。有的来到镇上的夜市,在书摊上翻捡一阵,买一本《打工》或者《故事会》回去,也有一些人走进网吧,接受网络文化的洗礼。
丽水
西溪村:式微的老文化
记者薛建国
落暮时分,记者慕名来到一个名叫西溪的村庄。该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西北部,与丽水市区相距30公里。
村里人晚饭早,傍晚6点多钟,记者就看到饭后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口廊桥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这歌声、呐喊声、欢笑声,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交响曲,伴随着淙淙溪水欢快地流淌……
7点左右,村民们自行散去。村干部拿了几支手电,领着记者漫步村中,记者的视线被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吸引。
在村委办公室,几十位老人正围着一台电视津津有味地看越剧《女驸马》,有的还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有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们这批老戏迷几乎每晚都聚在这里看一些租来的戏曲碟片,家里虽然可以看,但没大家聚在一起有味道。
第二天上午,天气十分晴好。记者再次来到西溪乡。村里的李氏宗堂,现在是村里的民俗博物馆,古床、古书画、衣物、枕箱……这些琳琅满目的古物都是村民自愿拿出来供人参观的。
在西溪,记者随意走入几处民居,家家都有楹联、题额,内容不乏一些为人处世的警句箴言,质朴的言辞之中透出一种豁达开朗耐人寻味的意蕴。
午后,由村宗祠改建的文化活动中心,挤满了男女老少,在铿锵的鼓乐声中,一出村民百看不厌的《茶灯戏》就热热闹闹地上演了……
西溪村的文化,是一种厚重而又纯朴的文化。但我们不得不忧虑它的未来。没有新鲜血液的灌注,会不会慢慢变得枯萎。年轻人那里去了?西溪村1246人,其中一半外出做工了,留在家里的基本上是小孩和老人。无独有偶,后来我们在丽水莲都区丽光村采访,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老人的文化活动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年轻人的文化几成沙漠。有老人甚至说,他们除了打牌搓麻还会干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