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温州“炒煤团”败走山西,甚至“哭着转到缅甸、越南投资”的报道不断。温州炒煤团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真的像这些报道称的“被套”?
现状
70%温州煤商撤离山西
据《法制早报》报道,无论是目前已经返回老家温州还是仍然在山西煤矿坚守的温州籍“煤老板”,以及浙江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等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温州‘炒煤团’是否被困”时都给予了默认,但无不强调“情况并不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惨”,因为“早有心理准备”。
“像我们这样一批2002年就进入的人,无论2005年离开的还是没有离开的,实际上都已经赚到钱了;而20 03年、2004年才进入的,可能会比较难点——2004年年底,山西煤矿的政策变化后,有的可能是被套住了。”早在2004年初就将承包的煤矿转手回到温州老家开始致力于休闲娱乐业的章老板说。章老板告诉记者:“目前撤离山西的温州煤商已经高达70%左右,剩下的也在陆续离开。”浙江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的有关负责人也证实了这个事情。“但并不像有些报纸报道的那样‘全是哭着离开的’”,这位负责人强调。
“基本上,在2002年之前进入的投资人都已经赚到钱了。”这位负责人的说法和记者采访的章先生以及其他温州煤矿投资人的一致。
追踪
“炒煤团”离开究竟为什么
从趋之若鹜到纷纷离开,温州“炒煤团”的兴衰似乎就在这几年间。那么,温州炒煤团成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能源越来越值钱,煤价越来越上涨的今天,温州“炒煤团”走向衰败?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山西省有关部门出台的新规定是最大的原因。”原来,随着矿难的不断发生,2004年中,山西省有关部门出台了以下规定:2005年年底,山西省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均将被关闭。
“温州商人承包的矿井基本产能都在9万吨以下,而年产能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省有关部门要求2005年年底必须关闭”。据介绍,开始于山西长治县“封杀温州炒煤团”的做法在2005年遍及山西省全省,朔州、吕梁、运城、晋城等产煤大区的许多县市的领导甚至专程来到长治县实地考察学习,山西省开始推广“长治县模式”封杀温州投资人。
在政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温州人开始离开山西。有温州投资人说:“温州人不怕加大投资,怕的却是投资环境的改变。”
记者手记
温州人下一步往哪走
从因为投资受追捧到如今被封杀,温州“炒煤团”在山西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待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温州“炒煤团”被封杀?从温州“炒煤团”的被封杀到“炒房团”、“炒电团”等温州投资团被指责,我们应该思考什么?
山西省社科院夏冰研究员认为,温州人在山西被封杀的事实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让人担忧:大多数山西人总认为煤炭所带来的财富是自己的,不愿让任何“外地人”碰。面对温州商人涉足能源领域,应该从落后的小农观念转换为市场经济观念,让资源地的居民从煤炭工业上受益,从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上受益,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任何资源地居民都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市场观念,靠经营过日子,而不是靠祖产,光卖资源。“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不许别人进来,依靠行政手段干预,会输得更惨。我们应该反思,振奋起来,重视一切商机。浙江省什么资源都没有,但浙江人遍布全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晋商精神。”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日前明确表示,浙商从事的是实业投资和市场开发,不能称之为“炒家”。由于浙商对商机的敏感特别强,他们往往能够捷足先登,令外地人常常感到意外,如随着能源紧缺,浙商目前已成为国内能源市场上一支生力军。浙江在西部兴办的7000家企业中,从事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企业超过一半,投资总额达200多亿元,占浙江省投资西部总量的近1/3。“这些投资都是实实在在的实业,不存在‘炒’的问题。”
夏冰、徐冠巨的话引人深思。回顾一下温州人近几年被冠以的“炒”,有“炒房团”,“炒煤团”,“炒艺术品”,“炒电团”,“炒棉团”等等,分析浙江温州人的投资脉络——能源和流通领域不由得引人深思。
记者从浙江省有关部门了解到,酝酿已久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近日出台。这份被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称为“非公32条”的《实施意见》将进一步加大对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备受争议的“炒煤团”、“炒电团”、“炒油团”等被外界公认的能源“炒家”得到政府的政策声援。有了政策的支持,下一步温州人的投资热点会是在哪?对此,接受采访的几个温州老板都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说“哪儿有利润,我们就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