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一场虚惊
卸宝现场
上午8点,来自海洋二所各研究室的20多位科研人员,亲自从大卡车上卸货。
车门一打开,只见约3米高的车厢内,密密实实堆满了箱子,大小不一,有木头的、铝塑的。科研队员把一只只箱子抬下车,抬到各个实验室,分类堆放。
这些箱子都是密封的。箱子里最珍贵的,是那些深海样品。
有只箱子放倒了,这时,参加科考的首席科学家王春生赶紧上前,把箱子翻过来,并小心打开箱子检查。还好是个空箱,他暗暗松了口气???幸亏里面没有他和队员们花了147天从大洋深处捞起来的“宝贝”。
不到一小时,两车东西全部卸完,足足有100多只箱子。有些被各实验室科研人员搬进了各自的实验室,有些被出海的科研队员领回了家。
海底奇景???硫化物烟囱体细说宝贝
深海样品包括深海硫化物样本和深海生物样本。
据介绍,早在1991年,我国就被联合国批准为第五个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承担30万平方公里洋底的探测任务,并最终拥有对矿产资源最丰富的7.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优先开采权。
深海硫化物烟囱体是此次科考的重要成果。
海水从地壳裂隙渗入地下,遇熔岩被加热,热水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铁、锌、铅等金属后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海底,形成了像烟囱一样的奇特景观。这就是硫化物烟囱体。
对于它的取样过程,首席科学家助理韩喜球用“大海捞针”来形容。
“这些东西都是点状分布的。就像人站在玉皇山顶上,往下看到大片汪洋,这些硫化物只是汪洋里的一个小点,很难找。我们最后在印度洋也采到了热液硫化物烟囱体,这样,在三大洋我们都采到了硫化物样品,所以特别兴奋。”
据韩喜球介绍,此次带回的硫化物样本数量不多,大多将做科学研究。但他们特地带回了一块重达10多公斤的硫化物岩石样品,将在节后向市民展示。
5000米深海里的生物
专家们带回的深海生物样品,装了大大小小600多只太空瓶。有的装了稀泥,有的是海水,上面都标了日期和水深。
首席科学家王春生介绍,瓶里的稀泥、海水中,都含有大量微生物,70%?90%是各种线虫,别的是其他各种小生物,但都须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这些生物样品,都是在4000?5000米的深海底下通过专业仪器获取的。
“陆地上的线虫,大都是寄生虫,要依附在一些生命体上才能存活。但海底的线虫,都是单独活动的个体,它们吃更小的微生物和沉积的有机物,当然也被更大的生物所吃,是海底食物链中的关键一环。”王春生介绍。
他告诉记者,在一些定点,他们从1997年起就开始连续取样,主要是想考察深海环境的变化。通过多年观察,他们发现,虽然深海环境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小,但也在渐渐改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