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6日起,象山港宁海峡山附近海域发生罕见的冬季赤潮,此次冬季发生的赤潮在我省近岸海域尚属首次,在整个东海海域也非常罕见。
昨天,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预测,这一海域今年发生大面积赤潮的时间将比常年提前,预计从4月中下旬起将出现5至6次大面积赤潮。目前宁波市海洋部门已就此制定好应急预案。
14平方公里海水变色
1月6日,宁海县海洋环境监测站监测到,象山港宁海峡山网箱养殖区附近海域发现大面积赤潮。赤潮颜色呈浅褐色,面积约10平方公里,厚度6米。
到8日,赤潮稍向西扩展,面积扩大到约14平方公里,赤潮细胞密度略下降,颜色有所加深,呈深褐色,厚度为5米。9日,赤潮向东西有所扩展,面积仍维持在14平方公里左右,但细胞密度有所增大,颜色继续加深到褐色,呈大面积分布,厚度仍为5米。
经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现场采样监测,这一赤潮种类为具槽直链藻,无毒性。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到18日,赤潮已经消亡,水质环境要素指标也恢复到正常水平。
由于对这次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准确,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了因赤潮灾害造成的损失。
东海冬季赤潮极为少见
据介绍,海洋中有330多种浮游生物可形成赤潮,有毒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我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150种,其中可分泌大量毒素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63种。据宁波市海洋部门对历年来的调查监测资料统计,象山港内现已发现36种赤潮生物。
海洋环境监测资料显示,象山港海域发生赤潮的时间一般集中在五六月份。这一海域自2000年发生了宁波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赤潮之后,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为3至4次。象山港在冬季发生赤潮极为少见,冬季是赤潮发生较少的季节。
减少污染是有效预防手段
专家分析,这次赤潮主要是因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提高而造成的。不同种类的赤潮藻对于不同的气候具有各自的环境适应能力,赤潮发生的季节性也会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减少陆源入海污染物,降低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是预防赤潮发生的有效途径。
那么,象山港出现了罕见的冬季赤潮,是否意味着这一海域今年将发生灾难性的赤潮呢?有关专家认为,由于赤潮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目前尚难以下定论,但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气候变暖,象山港海水富营养化程度的居高不下,今年象山港内发生赤潮的次数将超过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