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学期悄无声息地走近时,各高校的提前录取通知开始陆续发出,于是,在摩拳擦掌的高三学生中冒出了一群“少数派”——保送生。乍听这3个字,就给人以“近半年的假期、无所事事”等一连串的联想,但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王震泽昨日发给本报编辑部的一封邮件,却令该思维定式不攻自破。
“目前我已被浙江大学提前录取,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大学毕业后的前途……阅读了贵报关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介绍后对该校很感兴趣,能否告之文中提及的浙大毕业生的联系方法,以便交流。”
交流“面经”正当时
虽说有部分高校尚未发出正式的录取通知书,但保送生们却已迫不及待地交流起了“面经”。“大家交流后发现,单是浙江大学一所学校,小语种与其他院系的面试方式就有所不同。”说起“面经”,杭外的王震泽滔滔不绝,“前者面试时是以10人为一组,分成正反两方对考官的命题进行辩论,如‘高中应不应分文理科’、‘科学有无国界’等等,后者则是小组讨论。我参加的是前者,个人认为辩论时应积极表现自己,但同时也要调动同伴的积极性,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而据杭州学军中学保送生王喆辰介绍,今年复旦大学在面试中也同样有辩论环节。现场有5位考官,考生5人一组参加面试。两分钟的自我介绍后,考官会询问考生的爱好,同时要求考生提一个问题。然后5位考生还须依次讲述与其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界内最近发生的一件大事,考官从中挑选一件事作为辩论的题目,让一位考生充当裁判,4位考生分正反方辩论。
相对来说,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语言大学的保送生面试形式就简单多了,基本上以当场阅读英语文章、用英语回答相关问题、根据命题口头作文等为主。
“踩点”未来校园
这个寒假不少有“先见之明”的保送生,前往自己未来的大学校园进行“踩点”。被保送至北京语言大学的杭州高级中学学生程勉奔,在寒假里就踏上了“北京之旅”。他得意地告诉同学:“我已经进学校参观过好多次了,上回有位好心的保安还给我当了向导呢。学校周围的公交路线我也摸熟了,开学后铁定不怕迷路。”“我不久前也去浙大紫金港溜达了一圈,想提前熟悉一下环境,校园真的好大啊。”该校被保送浙大的张蓉微笑着说。
除了参观未来的大学校园,一些保送生还开始向学长讨教起了大学生活。即将就读北京语言大学的杭高学生徐珂南就找到了上一届的学姐讨教该校的学习生活。“学姐不仅告诉我许多今后学习上应该注意的事项,还提了一些生活小指南,像去北方得注意饮食,否则容易发胖等等。”话音未落,徐珂南自己先笑了。
保送不愁没事做
杭高学子许杭华是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的保送生,若不是记者来访,恐怕他此时仍与另3位保送生在教室里自修。聊起保送后的学习与生活计划,4个人一脸的神采奕奕:“要做的事可多了,大学里就给我们布置了许多作业。”“我将来要学日语,刚好趁现在打基础。”“以前为应付日常功课,文学书看得太少,那天听说有个中国留学生连《诗经》都不知道,觉得特别惭愧,所以我现在特别想看看名著,背背古文与诗歌。”……说到酣处,有人禁不住报料:“那天王宇亭还说要好好逛逛杭州,了解西湖景点,说是以后大学同学来杭州自己做导游时得像个杭州人的样子。”
记者找到即将成为北大学子的杭外学生李小舟时,她正心满意足地窝在浙江图书馆里看书,直到下午6点才挪步。“我可不想待在家里荒废这半年时间。3天前从老家回来后,我现在每天都会去浙图泡上一天。”李小舟美滋滋地说,“等开学了,我还打算准备托福或雅思的考试,闲暇时与其他已保送的同学合作用DV拍几部短片,我们年前就商量过这事了,如果开拍的话,我可是导演哦。”
王震泽、王喆辰等几位男生则不约而同地想着锻炼身体,打打篮球、跑跑步。“另外,我还准备学车,有机会的话就与同学录张音乐专辑什么的。当然干这些事的前提是先完成大学里的预习功课。”王震泽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