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天下班后,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67岁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独自在远离城市的实验室观察一条剧毒蛇时,突遭它的袭击,他想打电话求救,却发现电话坏了。他知道自己生命难保,平静地坐在桌前,记录自己危急时的感觉:“血从鼻子和嘴里流出来……疼痛感慢慢消失……软弱无力,我想大脑已经充血了。”在连续记录5小时后,施密特博士与世长辞。他的这本日记,至今仍珍藏在芝加哥自然博物馆。
如果不是自己的病,施密特博士的故事对14岁的宁波女孩黄琳莹来说,也许永远只是个故事而已。在一次大化疗后,本来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全部掉光了。琳莹拿着掉下来的一绺绺头发,这时她才明白,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从这一天起,琳莹开始写她的“白血病日记”。
14岁女孩连遭厄运两次入院
经过大巴车、三轮车、中巴车的几次转换,颠簸两个小时后,在宁波北仑区柴桥街道甘溪村,记者见到了前天出院回家的琳莹。孩子正在发烧,靠每天1000多元的药,维持着简单治疗。病床上的生活,琳莹已经忍受了一年零四个月。
2004年,12岁的琳莹刚刚踏入初中大门。同年10月开始,琳莹常常感到头痛、发热。几经周折,同年11月,琳莹的病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被确诊,结果为非淋巴白血病。
高额的治疗费用,着实让琳莹一家不堪重负。琳莹的不幸遭遇传到了学校,也传到了村子。同学和老师们来了,远亲近邻也来了,将浸润爱心的钱,送到了琳莹父母手里。
2004年11月21日,琳莹的治疗费终于凑齐,医院开始对琳莹进行大化疗。出乎父母意料的是,琳莹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并没有像同病房的其他孩子一样哭闹。以后所有的治疗,琳莹都一声不吭地配合着。无论打针有多痛,吃药有多苦,琳莹一滴眼泪也没有落过。
去年12月31日,厄运再次降临在琳莹身上。由于体质太差,病毒感染,琳莹双肺发炎,又入院治疗,治疗费用高达五六千元一天。在坚持了50天左右的治疗后,为节约最后一点治疗费,前天下午,琳莹在妈妈的怀抱里,回到了家中。
日记里愿做医生专攻白血病
在一次次的化疗后,琳莹也在慢慢地康复,乌黑的头发也逐渐长起来了。化疗期间,年幼的琳莹感到了恶心、呕吐,强烈的疲倦感包围了身心,连记忆力都开始下降。但是,从小就喜欢写作的孩子,还央求爸爸从医院外买来古诗集,坚持诵读。曾做过当地媒体小记者、发表了好多文章的琳莹,从这时开始,记录自己的治病生活。
“如果治好了病,我还要回学校好好上学,将来我就考复旦大学。”看到同病房的小病友、忙碌的医生,一个梦想又在琳莹心里诞生:“我以后要当血液科的医生,专攻白血病,救治像我这样患病的孩子。”
从医生那里,琳莹知道了每个人对化疗的反应可能各不相同,她又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治疗后的感受:“头很痛,好像一点力气都没有,整个身体太痛苦了……”实在连坐起来的气力都没有时,琳莹就躺在床上,自己口述,让爸爸代笔写日记。“我要记录下自己的整个治疗过程,作为白血病的治疗个例,说不定以后能给医生留下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
“我看病时用了好多血,可是我想以后我的血不能献给别的病人了,爸爸,我只能拜托你,以后参加义务献血,帮助和女儿一样的病人。”在日记里,琳莹这样央求着爸爸。琳莹的父亲黄斌含着眼泪点点头:“以后哪个孩子有需要,我一定第一个去献血。”
为了安慰和鼓励同病房的小伙伴,琳莹在精神好的时候,开始折纸鹤。琳莹听说折足1000只纸鹤,许上自己的心愿,就能梦想成真。琳莹希望自己和小伙伴的病都能快点好起来,重新回到学校,回到同学身边,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琳莹折的纸鹤挂满了整个病房,这个折纸鹤的坚强小女孩,给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仑志愿者陪她勇斗病魔
对于柴桥甘溪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琳莹的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现在,琳莹看病已花去80多万元,琳莹一家欠下了巨额债务。去年的两次台风,让家里种植的花木基本无收。面对失去经济收入的家庭,懂事的琳莹躺在病床上,声音虚弱地告诉妈妈,她要回家,她不想再给这个家庭增加负担。
琳莹的不幸和坚强,很快在当地传开,人们纷纷伸出援手。短短几天时间,琳莹就收到捐款9400多元。浙江中医学院驻新碶街道贝碶村指导员彭建华,在北仑热线论坛发动网友为小琳莹捐款;宁波开发区国税分局团总支的团员们也热心相助,北仑志愿者协会还在自己组织的元宵晚会上,自发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编写深深祝福的短信发送给琳莹……
“我们虽然不认识你们,但在内心里十分感谢你们的关心和帮助……”面对社会各界的关心,琳莹的父亲黄斌激动地说。当记者离开琳莹在家里的“小病房”时,黄斌说:“我心里很清楚,欠下的钱和情,我可能这辈子都还不清了。为了女儿的理想,我即使卖掉家里的房子,也要给女儿治病——我要圆女儿那个白衣天使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