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改善使土地增值●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社会救助让农民增乐
浙江省临海市宝田村竹多笋多,一年多前,村民们办了个笋业合作社。但交通不便,合作社设在离村5公里外的地方。如今,宽敞的公路通进了村,宝田村支书钱杰东也开心了:“我们搬回家了,业务也更红火了。”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临海农村,颠簸不平的乡道村路被戏称为“摇篮路”。为消灭“摇篮路”,临海市近年来投入了3.7亿元,2005年完成426.6公里乡村道路硬化,约占全台州乡村康庄工程年度完成里程的一半,成为当年浙江省道路建设里程最长的县市。今年,临海将发起最后冲刺:实现通村公路硬化率100%,等级公路通村率100%。
交通改善,直接带动了乡村土地的升值。白水洋镇丁公园村民李方兴说:“原来村里的茶园没人包,去年路通后,椒江的老板就来了,一包就是20年。仅承包费一项,村里人均年收入可增加三五百元。”
2002年,涌泉镇农民冯贻法组建了涌泉柑桔产业合作社,并将个人注册的“忘不了”商标无偿献给合作社使用。合作社收取农民一定入社费,对入会农民的柑桔地实行统一管理、施肥,用同一品牌打市场。除去风险金、公积金、公益金后,按投资份额返利。
合作社提高了农民抗风险、闯市场的能力。农民任根宝入社前,1亩柑桔每年打农药18次,成本近3000元,效果还不理想;入社后,1亩地每年只打8次农药,成本1000元左右,收入达7000元。经过几年发展,“忘不了”品牌已经成为临海众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目前,临海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1家,社员1.2万户,种养基地面积发展到29.3万亩,涉及茶叶、草莓、茭白、杨梅、果蔬等产业,为农民直接增收4900多万元。
近年以来,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临海市着手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涵盖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等9个方面。如今,临海的农村居民住院医疗保障参保率达77.3%,有8320名农村人口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1048名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6.9%。
临海市委书记马世宙说:“建立新型救助体系,就是要保证城乡群众不管遇到台风海啸,还是得个伤风感冒,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6年02月22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