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才是真正“造血”
用这种模式培养农村人才,是浙江林学院最先提出来的。
浙江林学院在“科技下乡”、推广普及农林实用科技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青年农民因为经济条件困难等各种原因,进不了大学。而那些考上大学的优秀分子,为了摆脱农村生活,大多留在城里工作。这样一来,农民整体上文化素质低,文盲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下。
为了使农民中的一批先进分子发挥自身的潜力,使当地的农林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浙江省林学院向省扶贫办打了一份报告,希望能从农村中选拔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
建议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省扶贫办公室和省教育厅为这一人才培训计划拨了百万元的扶贫款项。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而言,这批农民大学生就像一批新鲜的“造血细胞”。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回村后,不仅为乡村带去了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更能发挥带头作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列,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乡村农林科技人员和经营人才的缺乏。
报名截止后还有人想来考试
韦新良告诉记者,该校今年只招林业技术一个专业,目前录取的95位学生是通过全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意报名和考试,并经所在的县(市、区)扶贫办资格初审、省扶贫办资格终审后,从156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由于欠发达乡镇信息不畅等原因,不少农民子弟在报名截止日后,还打电话来询问能不能参加考试。目前,学校也在向省里争取更大的扶持力度,扩大受益面,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农民能享受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预计,2006年林学院的招生指标将增加到200个,专业也从原来仅有的农林技术扩展到农林经济管理、园艺、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等,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实际需求而定。
新农村建设 需要新农民
有这样一组数字,让记者看了触目惊心: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村劳动者中科技人员只有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达45%至65%。我国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已经制约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如何,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邵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每一方面要求的实现,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新型农民的培育。由政府出资让农民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可以看作是农民培训的延伸,从发展的眼光看,就是培养农业继承人的大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体现了现代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正如浙江林学院宣传部部长胡祖吉所说:“我们希望学校培育出来的这批大学生,能真正地学到科学技术,发挥自己的所长,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和种植专业户,更希望将来,他们中能涌现出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这样的带头人,真正帮助一方百姓改变自己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