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平凡的五年。从2001到200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是大变迁的五年。从城市到乡村,从个人到家庭,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中国社会实现了一次深刻的嬗变和跨越。
他们是10位普普通通的人。在飞速变化的生活面前,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欢欣、有烦恼,有希望、有担忧。当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即将审查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我们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近这群普通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甘苦、记录他们的心声……
抓住萤火虫一样的机会
朱叶光:31岁,浙江私营企业主
采访现场杭州国都发展大厦80H座,西装笔挺、一身职业打扮的朱叶光,带着轻松的笑容娓娓道来。
五年变迁5年前,朱叶光在一家企业打工,后来因为事业“顺得意外、顺得无聊”而辞职。5年后,他创业有成,拥有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信息公司、文化传媒公司。
自述5年间,这个世界变化挺大的,一会儿财富缩水,一会儿又有新机遇。不过有一点没有变,中国正在不断地给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创造机会。当今时代,年轻人发展的机会真是太多了,关键是要有眼光、有能力,能随时抓住像夜晚萤火虫一样在你身边飞舞的机会。
背景链接“十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不足千分之一增长到目前的超过1/3。
博物馆前的文化长龙
李蓉蓉:40多岁,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
采访现场李蓉蓉办公室,墙上挂着大幅工笔花卉画,宽大的办公桌上叠放着几十张图纸。
五年变迁以前,和其他文化场所相比,博物馆总是比较冷清。如今,上海博物馆每年的文博大展,都制造着不同的文化热。
自述以前博物馆是陈列文物,现在是陈列文化。上海博物馆近年来的展览,观众总是排起长龙。有媒体说得好,说这是文化朝圣。2003年的晋唐宋元书画展吸引观众通宵排队;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展出50天就吸引了30万人次参观……一年至少一两台的文化大展,见证了我们中国人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
背景链接“十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多年来相对滞后的文化体制改革,突破重重束缚,不断向纵深推进。
只要辛勤就有希望
李云天:黑龙江人,40岁,农民工
采访现场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门口,没找到工作的李云天一脸焦急。华灯初上,陪伴他的只有两个烧饼和寒冷的晚风。
五年变迁5年前,李云天在家“粮食连自己吃都不够”。2001年起外出打工,收入有所提高,但并不稳定:有时一年能挣两万元,有时勉强1万元。
自述装潢工、建筑工……只要能“苦”到钱,我基本都干过。“苦”,是最能反映我们生活的一个字。拿回家的每分钱,都绝对是“苦”出来的。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些四五十岁的,人家就不愿意要了。这不,来南京一个星期了,还没找着工作。将来?只希望每年都能找到工作,更希望小孩今年初三毕业后也能找份工作。
背景链接从总理为农民工讨工资,到今年初《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过去5年间,1亿多农民工的命运正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