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儿子跟着奔波
胭脂新村门口,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边,收破烂的女人幽默中有很多苦涩,她的老公也是收破烂的,现在却病得不轻,她现在带着儿子成天在小巷弄堂里转,她多想儿子重返学堂,但家里负担实在太重。
收破烂的女人来自安徽舒城,眼角爬满了皱纹,加上营养不良,脸色像一棵被霜冻打过的白菜最外面的那层。她带着儿子和老乡一起经常在胭脂新村吆喝,我问她老公得了什么病,她却不肯说。
“喂,收破烂的,这里有些纸箱,你要不要?”有人冲着她喊。“要的要的,这就上来。”女人拿着一根绳和一把秤飞奔而去,撇下儿子一人看着这辆“大车”。
“多大了?”
“16岁!”可孩子还一脸稚气。
“读几年级?”
“六年级。”
“已经开学了,怎么不上学呢?”我很疑惑。
孩子摊开一张报纸装模做样地看起来,我知道他可能在骗我,因为他很不自在。“毕业了,爸爸妈妈都在杭州,所以过完年我也跟着来了。”他说。
“他才13岁,不读书了,家里困难。”一旁老乡的“实话”像针一样扎破了孩子用谎言吹起的气球。“爸爸病了,要看病,家里没钱读书。”孩子说,“我每天看看妈妈收来的报纸和旧书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我觉得心里很酸,女人回来后告诉我,以前和丈夫一起收破烂,日子过得还算安稳,还存了一笔钱,但自从丈夫生病后,积蓄花完了,她没睡过安稳觉,仅靠她一人收破烂,又要供孩子上学,又要给丈夫看病,她陷入了困境。
在寂静的夜里,她犯愁的心思开始蔓延。过完年以后,她给孩子做了思想工作,决定暂时延误孩子的学业,过一年以后再看,“现在丈夫的病有些好转了,如果能恢复,我还会让孩子去上学,他跟着我奔波,我心疼。”
被人尊重的感觉真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收破烂这种原先为生活窘迫之人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手段俨然已上升为一种职业,而且加入者众。收破烂这个向来被人们所不屑的谋生手段,而今已悄悄完成了角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心中开始接纳,因为他们也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也是城市里的普通劳动者……
江西小伙阿林和父亲老刘都是收破烂的,他告诉记者,当初他刚从事收破烂的活儿,心里也不太乐意,心想这世上哪有父亲和儿子都是收破烂的,觉得太没出息,不过渐渐地倒也适应了。如今,父子俩靠收破烂一个月也能挣2000多元。
老刘告诉记者,通常回收到一件东西不会赚太多的钱,赚钱靠的是数量,“因而,收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运气好的,一个月赚一两千块钱也不稀奇,运气不好,一个月也只能拿百把块钱。”
老刘说,比起以前,人们对他这个收破烂的态度也有了变化。“以前,有的人看我们是收破烂的,都用怪怪的眼神打量我们,现在,许多人反过来主动邀请我们上门收破烂,”老刘说,“被人尊重的感觉很好。”
收破烂者的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但折射出了一个城市居民生活用品更换的频率加快,折射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折射出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对收破烂者从鄙夷到接纳,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