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发展 同城催生异质竞争
“接轨上海”,一直是杭州近年来倡导的。
相对于杭州而言,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上海在集聚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更大。沪杭磁悬浮线路的建成及开通,也引发了一些讨论。
一些经济人士预计,这样一来,浙江企业转移到上海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另外的一种可能性是,浙江的企业在本地生产,把营销总部或研发中心搬到上海。
在卓勇良看来,上海的优势在于它的大都市文明,杭州的优势在于其独特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两者互相无法替代。
卓勇良认为,沪杭磁悬浮项目建成后,杭州的优势反而会更加显现出来。从吸引人才的角度来说,在于软环境的建设。杭州若能在这方面下足工夫,两地在距离上的缩短,反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上海高层次人才来投资创业。杭州与上海之间,关键在于做好差别化的竞争。整个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建设,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发挥区域优势。
而在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立成研究员看来,对沪杭“同城”的热望似乎为时尚早,磁悬浮建设主要是改善两地的交通,并不意味着沪杭真正实现“同城效应”,因为行政区划带来的制度上的壁垒,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还要在推动促进商品、要素和企业的无障碍流动上下更多的功夫。
面对越来越近的上海,杭州的许多产业已经嗅到了竞争的味道,金融业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步伐的加快,杭州的金融业曾经面临优质客户、优秀金融人才及资金流失的挑战。
借势发展和错位发展,是经济专家们给出的建议。
借势发展,就是杭州积极与上海接轨,使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的各项功能在杭州得到延伸。错位发展,就是走与上海异质发展的道路,将杭州定位为区域中心。“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主动放弃一些无法与上海形成竞争的东西,充分发挥自有的优势。
在沪杭两地的金融业业务定位上,专家建议由于上海的重点是批发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与大企业,杭州就可以把零售业务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在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融资、资本经营和投资管理等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方面狠下功夫。
杭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副院长朱师钧曾经专门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他认为杭州应该一方面主动接受上海的金融辐射,另一方面进行金融创新,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提供与上海异质化的金融服务。作为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杭州能比其他城市更快更直接地学习到先进管理方法和创新理念,分享上海金融市场的信息与服务网络。他提出,将上海国际金融的功能延伸至杭州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合力创造价值 同城意义重在长远
一条磁悬浮线路,眼下已经成为沪杭两地热议的话题。
社会学家们更多地在关注一个“长三角人”的群落,他们提出在“同城效应”之下,长三角地区的交流会日趋紧密,地区内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也将逐渐趋同。
沪杭两市地域相邻,经济相融,吴越文化与海派文化也一直互融互交。由磁悬浮带来的上海和杭州为核心的两大城市板块的撞击,被很多人预计“势必迸出火花”。
经济距离拉近,为了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各个城市将更注重个性发展,各自分工会越来越明显。沪杭滋悬浮在驱动区域同城化的同时,也将改变长三角的经济格局,二线城市与区域中心的距离大大缩短,其地位将获得提升,而现在的一些“次中心”城市的地位将有可能弱化。
葛立成认为,对于同城效应的认识,不应局限在一时一地,事实上,长三角的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一体化之后带来的优势显现,在他看来,对于各地来说也许有先有后,但形成合力才能创造最大价值。长三角地区,是一个活跃发达的城市群,区内条件的改善,“从长远看来,是对整个区域都有利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沪杭同城”,效应远不在这17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