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漆器出土难倒专家
良渚文化卞家山遗址第三次发掘结束,出土大量木器、漆器、陶器和有机质遗物
连日来,考古专家对良渚文化卞家山遗址发掘的大量遗物进行了整理。该遗址第三次发掘历时一年,挖掘出了大量的木器、漆器、陶器和有机质遗物。发现这么多的木器、漆器,在良渚文化遗址中还是第一次,考古专家认为,这对进一步研究良渚文化提供了大量新的实物史料,意义重大。
出土的漆器难倒专家
“良渚文化在发掘过程中,也出土过木器、漆器,但是这次发掘出的木器、漆器达10多种,创下了一个‘之最’。”负责卞家山遗址考古工作的省考古所赵晔有些激动。虽然发掘出了这么多的木器漆器,但专家目前只分辨出其中几种的用途。“好多漆器,连我们都是第一次看见,要想一下子就说出古时候人们拿来是做什么用的,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本次出土的“木觚”有10多件,形状类似现在用的高脚酒杯,实用性强,考古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特定的礼器。有一件大型的“木墩”,长2米多,直径约80厘米,有上千斤重,由整个圆木做成,下部有一对牛鼻孔,很像现在所用的夯土工具。也有专家认为,这个木墩很可能是用来拴船的墩子。还有一个椭圆形的桶形器,高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是由整个木块加工而成,看做工不是一般的木器,专家们还在进一步研究考证。
本次发掘出的漆器中,20多个大小不一的陀螺状木器首次在良渚遗址中被发现。它们大的直径6厘米,小的3厘米。专家推测其用途可能是玩具也可能是纺织工具部件,还有部分专家认为这个可能是转盘轴承。
黑陶纹饰颇具现代感
考古人员已从数以万计的陶片中寻找破碎陶片进行匹配、拼对,目前已经修复出了大量完整的陶器,像陶豆、陶鼎、陶壶、陶罐、陶盆等。还有一件动物造型的陶器,非常奇特,可以看成猫、狗,从某个侧面看还很像青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陶豆残片,上面刻有精美的纹饰和龙形花纹,线条细巧,曲直流畅,颇具现代感,令在场的每一位考古专家都赞叹不已。
有机质遗物反映生活气息
果实类、水生类、动物类……卞家山遗址发现的有机质遗物也相当丰富,而且保存完好。这充分反映出当时良渚人的生活气息,对分析古气候、古环境和生活状况以及饮食结构等诸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考古专家介绍说,水生类有机质遗物主要有螺蛳壳、蚌壳、鱼骨头等;果实类有机质主要有桃核、李核、梅核、枣核、菱角等;动物类有机质主要有猪、鹿、牛等,而这些动物究竟是家养,还是野生,尚待进一步研究。
三次发掘收获各不同
此次卞家山遗址第三次发掘,历时将近一年,在原有发掘基础上,又在2000平方米的范围开掘清理出了约40米长的大型灰沟,呈直角形状,宽在10米—20米之间不等,最深处达到了4米多。经初步分析,此遗址全部靠人工堆积,过程很长,年代在良渚文化中期偏早至晚期,时间跨度至少有五六百年。
卞家山遗址位于余杭区瓶窑镇境内,前两次发掘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进行,发现墓葬、居址、木构码头等遗迹,并发掘出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木器等器物(详见本报2004年7月25日《古杭州人崇拜太阳和鸟》和2005年5月22日《每8平方米就有一墓葬》)。
良渚文化遗址以往发掘发现墓葬比较多,而卞家山遗址既有墓葬,又有居址,还有木构码头遗迹和大型灰沟,内容非常丰富,遗迹体量大,这对深入研究良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考古专家正在对卞家山遗址发掘成果抓紧进行系统整理、分类、拼对、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