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浙江的各个省市,他们的脚步却早已跳出国内,迈向广阔的世界各地——他们就是当下活跃的浙江农民,他们北上俄罗斯、南下澳大利亚,在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演着浙商继工业制造之后的另一种创富传奇。
赴韩国种香菇;到澳大利亚去种西瓜;去俄罗斯发展养殖业;在美国建立花木基地,浙江农民正在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演着浙商继工业品制造之后的另一种创富传奇。
NO.1 “洋农民”的滋味还不错
今年春节对于磐安菇农包金亮来说,虽然没有享受到全家团聚的乐趣,但同样过得有滋有味。因为他辛勤栽培的第一批4000袋菌棒顺利出菇了,在韩国市场卖到了足以令国内同行咋舌的“天价”——最高售价折合人民币80元/公斤。而同样产品的内销价格仅为10元左右,就是出口价也只有18元。
这些,源于他走的一条不同寻常的出口路:育菌在浙江老家,出菇在韩国本土。包金亮来自著名的香菇之乡金华市磐安县,去年全县的食用菌销售额达3亿元,磐安企业全年经销的鲜菇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1993年包金亮就开始从事食用菌研究,从2003年开始,包先生去国外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他发现如果在当地直接生产香菇,就能绕开很多贸易“壁垒”,获得更高的利润。去年11月,包金亮前往食用菌需求大国韩国。
由于韩国人工费用比国内高得多,包先生就把需要大量人工的前期培育放在磐安,由研究所组织当地菇农培养菌棒,再把这些菌棒运到韩国,在韩国出菇。“菌棒属于原材料,通关比香菇方便,利润也比直接出口香菇高。”包金亮表示,现在他的第一批菇已快卖完了,他计划请老家的菇农培育第二批菌棒5万袋。
原来出口到欧美的香菇走海运至少要半个月时间,影响到香菇保鲜度。同为磐安菇农的周明亮在美国加州摩根山高陆农业菇类种植场承包了30亩地,请了8名墨西哥人种植香菇。他将接种、发菌等工序在国内完成,再将培育好的菌棒运到美国,采摘的香菇直接通过当地企业销售,使美国消费者能吃到当天采摘的鲜香菇。
他们带动了更多的磐安菇农走出国门。据了解,目前,在国外种菇的磐安菇农已有10多人。
NO.2五大洲都有他们的身影
事实上,包金亮、周明亮只是境外开拓、经营农业的浙江农民大军中的两员。据浙江省农业厅相关部门介绍,类似包金亮这样的农民已遍布浙江各个县市;在美国、日本、韩国、乌拉圭、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等国,都有浙江农民建立的农业生产基地。
提起温岭西瓜,不能不提“西瓜大王”彭友达。“我准备把西瓜种到澳大利亚去”,去年,彭友达参加温岭市农业考察团专程赴澳大利亚考察,13天时间,他看了15个农庄和5家农产品超市。在每一个农庄,一把把肥沃而带沙性的土质让彭友达兴奋不已,坚定了他跨国种瓜的信心。在筹备这个项目的同时,他的另一个计划——到越南开拓另一块海外基地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差不多和彭友达同时,绍兴嵊州农民邢执中也将投资目光聚焦海外,如今他已是马来西亚沙巴州上千亩田地的老板。这位年过60岁的种粮高手,通过省农业厅牵线,和当地一个政府签约,当地3000多公顷荒弃农田和另外1000多公顷田地的使用权已收归他公司旗下。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一个州,温州农民承包经营了1000多亩耕地发展养殖业;在美国旧金山市,几位温州农民建立了相当规模的花木基地……
NO.3创业路途中需防风险
据省农业厅外经办去年底的一项调查,截至去年上半年,浙江到海外经营农业的企业(组织)有30余家,项目50余个,对外投资3533多万美元,经营范围涵盖农林牧渔各业,有土地承包、森林采伐、远洋捕捞等;地域分布广泛,涉及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从早期的简单劳务输出起步,浙江农民海外创业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了。如利用国外境外的丰富森林资源,浙江临海德仁集团与港商联合在印尼取得了22.5万公顷森林17年的采伐权;桐乡花神集团提供蚕种指导乌兹别克斯坦农民养蚕,并投资140万美元在当地建立缫丝厂。
“这是资源的有效互补,也意味浙江农民走出去创富的渠道更加宽广了。”采访中,省农业厅相关人士这么肯定。据悉,为了鼓励农民“走出去”,浙江省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制定对农业“走出去”倾斜政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
同时业内人士也提醒,“到海外开拓农业,也存在政局、经济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等风险变动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和灵活应对。”据悉,为了便于农民规避风险,目前省农业相关部门正在督促各地农业部门设立信息库,对“走出去”的企业进行跟踪,做好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