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大桥南航道桥塔作业场景。(叶维龙摄)
2003年6月8日在杭州湾大桥奠基仪式上,成千上万的群众汇聚在大桥建设现场,企盼大桥早日建成。(周建平摄)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凝聚了创新精神的大桥。建设杭州湾大桥,靠的是创新。提出在杭州湾上架设大桥,本身就是一次创新。
宁波和上海,这两座隔杭州湾相望的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告别家乡,到上海学手艺、做生意、创事业。
100多年来,宁波一直在努力拉近与上海的距离。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宁波人到上海乘大轮船。傍晚上船,第二天早晨才到,要12个小时。1983年,有了高速快艇“甬兴”轮,去上海的时间缩短到6个小时,但货运仍靠铁路和公路。
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搞起了从上海金山到镇海甬江口的滚装车客渡,主要为货运服务。但这条“蓝色通道”不仅受气象条件影响大,通航保证率低,而且运输量小,成本高。
杭甬高速开通后,宁波到上海只需4个小时,货运和客运都大为方便。
不过,宁波人并未就此满足。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将把上海纳入宁波的两小时交通圈。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宁波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就有人提出应在杭州湾开辟一条宁波到上海的通道。只是当时谈得还很抽象,并且主要是从航运角度在考虑。
宁波市委、市政府把杭州湾通道提上议事日程,是在1993年。
为什么是1993年?因为此前中央明确要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宁波是这个中心的组成部分。还因为上海浦东的开发使宁波产生了与上海接轨的想法。当然,建设杭州湾大通道也是为了改善宁波对外交通,使之与国际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及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基地的功能需要相适应。
1994年2月,宁波“两会”召开。2月17日和18日,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先后提交了有关建设杭州湾大通道的提案和议案。2月23日,上海宁波经促会也向上海市计委提出了建设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议。(当时叫大通道是由于究竟造桥还是造隧道尚未明确。)
就在宁波人谋划杭州湾大通道的同时,交通部也在研究建设沿海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跨越天堑的可行性,研究的重点是同三线上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琼州海峡5个缺口的连接问题。最终,交通部得出的结论是,在5个缺口中,杭州湾的连接交通需求最迫切,经济技术方面也最可行。
这个结论对宁波鼓舞很大。此后,杭州湾大桥的概念开始形成,项目前期工作逐步展开。而对宁波与上海之间交通流量的测算,更加坚定了宁波人在杭州湾架桥的信心。当时预测到2000年杭州湾大桥的交通需求量为9650辆,但2000年实际车流量为1.4万辆。
现在,我们预测,到2010年杭州湾跨海大桥日车流量是5.9万辆。
“宁波与上海之间交通联系方式的演变,可以说浓缩了宁波城市的发展历史。”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说,“在杭州湾上架桥,是宁波几届党委、政府的愿望,也是宁波人改革开放以来敢闯敢冒精神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