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与高速轮轨之争
浦东改革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周彝也一直在关注磁悬浮的进展,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沪杭磁悬浮的审批,同城效应是次要的,最核心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磁悬浮终于作为中国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工程上马了,这是与国家“十一五”提倡自主创新的战略相吻合的。”
此前关于沪杭、京沪使用磁悬浮还是高速轮轨技术,国家各部门及专家们已经持续争论了近10年。铁道部作为铁路线路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一致的观点是采用世界上比较成熟的高速轮轨技术,也就是日本新干线和法国TGV技术;而科技部与严陆光、何祚庥等一批中科院院士则极力“鼓吹”磁悬浮技术。
科技部为此煞费苦心,专门组织专家,成立磁悬浮研究小组。严陆光、何祚庥等院士还多次上书给国家领导人。高速磁悬浮最终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还被列入“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的12个重大项目。
2000年底,国家批准磁悬浮试验立项。2002年12月31日,投资90亿元的上海浦东机场到龙阳路长31公里的磁悬浮列车通车。
但是由于距离太短,票价太贵。上海磁悬浮惨淡经营,2004年《瞭望东方周刊》曾就上海磁悬浮下调票价做过报道,文中的调查显示,上海磁悬浮每年的收入不高于1.3亿元。也就是说假如票价和乘客不变,要近100年才能收回成本,但是到那时,如果磁悬浮没有再延长,恐怕早已寿终正寝。
上世纪末英国伯明翰常导低速磁悬浮正是先例。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博导孙章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伯明翰的停运正是因为只有620多米,最后因为维修成本太高,运行了八年不得不拆掉。”
所以上海的磁悬浮试验,必须要继续扩展。而这时候国家分别批准京沪高铁,和沪杭磁悬浮立项,可谓“各得其所”。
孙章教授说,“发展磁悬浮要STEP BY STEP,走三步曲。第一是城市交通,现在浦东的30多公里,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公共交通一定要接受安全性考验,现在500万人,200万公里安全走下了,经受住考验了,第二步就要延伸区域交通,最后才是干线交通。”
磁悬浮产业化迈步
反对磁悬浮的人都会质问,磁悬浮每公里3亿元的造价,国家拿那么多钱做这个试验,到底值不值?
记者采访的行业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冒险。“用磁悬浮技术,我们发展的是一种产业,而高铁,产业发展在别人国家,我们只是引进一种交通形式。我们要站在国与国竞争的高度看问题。我们不能只会做衣服,做玩具,必须要占领技术高地。”柴贤龙说。
专家们自信地认为,“如果我们的磁悬浮试验成功了,全世界人都会跑到中国来买技术。所以这个项目我们是值得冒险,值得探索的。”
孙章教授说,“磁悬浮技术需要规模效应,现在修沪杭磁悬浮,造价已经从每公里3亿,降了2亿,而且以后还会降。”
2004年,中科院院士严陆光曾经评价上海磁悬浮项目时就说,“上海这30余公里磁悬浮试验线并不仅是一条单纯的商业线,它很可能是未来中国磁悬浮产业的雏形。”
如果这个雏形能够继续健康发育,磁悬浮技术从科研,教育到出口贸易将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上海深谙磁悬浮带来的发展潜力,尽管将来磁悬浮实现沪杭无缝对接,可能使长三角各城市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但是,与磁悬浮相比,孰重孰轻,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