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穴数量可满足发展需要
短短几年间,杭州市人口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而且随着郊区农民观念的转变,要求进入公墓安放亲人骨灰的人迅速增加。杭州市区不仅有南山、半山、钱江陵园、龙居寺、杭州第二公墓等7个公墓,民营公墓安贤园也开始发展起来。
带着调查中产生的诸多疑问,记者走访了浙江省民政厅社会事物处朱军耕处长。
朱处长告诉记者,杭州市区2005年的人口为660.45万人,根据每年6%。左右的火化率推算,每年有近4万人将被安葬在各个公墓。现在整个大杭州地区一共有22个公墓,其中杭州市区有7个,萧山区3个,余杭区7个,除了南山公墓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以外,其他的公墓墓穴数量都还充足,可以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以半山公墓等公墓现在的规模,起码还有7至10年的接受能力,何况各个公墓还在不断发展,按照50年的数量计算也够用了。
其实就全省范围来看,7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村是殡葬改革的重点地区。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对于公墓的压力,相比之下还不算很严重。而浙江省农村的公墓建设情况已经走在了城市公墓的前面。
公墓的布局规划不够合理
墓穴数量足够,但扫墓时节却年年堵车。其实这正反映了浙江公墓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规划。
朱军耕处长介绍说,浙江省的公墓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在原先设计规划的时候考虑到要分散人流,而将公墓建成了小而散的布局。每个公墓的面积不超过200亩,墓穴不超过5万穴。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并没有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而且同时也限制了公墓的发展。此前,对公墓建设的要求是做15年的规划,今后,对公墓的规划要达到50年。
在规划方面,其他省市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比如武汉市在长江南北各设立一个大面积的公墓,规模在3000亩,每年扫墓时节,禁止一切小型车辆或私家车进墓园扫墓,并在全城开设多条公交专线接送扫墓者进出墓园。同时,由于墓园面积比较大,可以发挥的空间也大,墓园几乎可以建成一个主题公园,不仅供人扫墓凭吊,还有休闲游玩的地方,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花葬树葬将逐渐取代墓葬
尽管够买墓穴安葬亲人、树立墓碑以示悼念是目前最通行的处理后事的方法,有关人士还是提出,墓地是一种“没有再生力量的地”,不仅无法发挥纵向空间的利用价值,而且加上配套和绿化,实际的利用面积非常有限,只能“一挤再挤”。
与以往的棺材土墓相比,现在的墓碑选材更倾向于花岗岩和汉白玉。优质材料的选用使得墓穴变得具有永久性,但试想在百年之后,当所有的荒山都被开发出来,死人和活人争地的场景就有可能出现。
“我认为墓碑式丧葬只是一个过渡期,并不是殡葬行业发展的长久之计。”从事了20多年殡葬业的半山公墓管理处处长莫老虎认为,现在兴起的骨灰撒江、树葬、花葬等形式都很好,终有一天,这些形式会代替公墓,成为被更多人接受和采用的殡葬形式。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朱军耕处长的支持。根据规划,今后我省的公墓发展将向园林化、规范化、艺术化和生态化发展。其中生态化是发展的重点。
生态化墓葬用的是骨灰直接和大自然结合的安葬方式,例如花葬、草葬、树葬等等。这种新型的墓葬不仅仅适应墓园整体的园林化发展,而且因为不需要石材墓碑的建设,价格也很便宜,成本最多在1000元左右,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
今后,生态化墓地将成为主流。目前,我省已经有75%的农村实现了生态化墓葬。生态化墓地已经成为浙江省建设生态省的一项内容,将继续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