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在义乌·保障】就像和在家里一样方便
片段:今年3月,义乌市政府不少部门将服务境外人员工作纳入今年的重要议事日程。
目前,共有197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万多名境外人员办理了居留许可、签证常住义乌市;截至今年3月,有1.3万多名境外人员因经商、旅游、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就业等原因在义乌市短期逗留。
义乌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将服务境外人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以“中外客商齐谋发展,中外居民共创平安,中外家庭同享天伦”为主题,在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稠江街道锦都社区开展“境外人员融入社区”试点工作。
据悉,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和辖区派出所还计划在这一些境外人员居住比较密集的社区设立境外人员户口申报站,健全境外人员实有人口管理工作制度。
说起在义乌的感受,住在鸡鸣山社区的巴基斯坦商人米尔是这么描述的:“语不通、不碍事,市场、出入境管理、社区都有多语种翻译队伍;要买车,政府给发临时驾驶证;子女入学,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不成问题。在义乌真是同在家一样方便。”
【老外在义乌·专家观点】义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复制性
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副教授董明:
义乌在境外人员管理模式上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义乌市政府根据义乌特点所寻求的打造和谐社会的决心。
其核心就是“吸纳尽可能广泛的民众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让老外加入巡逻队,让老外和义乌人一起生活,让老外参与到先进工作者的评选中来,这一系列做法都是为了“吸纳尽可能广泛的民众参与”。这是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作为一个明智政府的必然选择。
但是,义乌模式并不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实现的。地方政府要实现“让尽可能多的民众参与管理”有两大前提,一是对自己政府的掌控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有足够的自信;二是这样的政府相对来说没有更多的个人特殊利益。
而义乌政府之所以有此实力与它多年的市场经济经验、经济发达程度以及这个城市的国际性开放性密切相关。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义乌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
义乌境外人员管理举措大事记
1.2002年11月13日,设立了境外人员签证厅。义乌成为当时全国惟一具有签证权的县级市。
2.2004年11月,义乌市公安出入境管理模式将作为“义乌经验”在全国公安机关外国人管理工作中推广。
3.2005年,鸡鸣山等社区首次将老外纳入夜间治安巡逻队。
4.2005年3月,义乌市公安局推出《境外人员安全防范指南》。
5.2006年3月8日,义乌市开始在鸡鸣山社区、锦都社区启动境外人员融入社区试点工作。其中包括在老外集中的各社区开办语言学校,教老外说中文等举措。
6.2006年3月,义乌首次将老外纳入市级先进工作者的评选。
7.2006年4月,鸡鸣山社区首次评选《中外友好家庭》;同时聘任老外成立社区管理联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