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保护运河将是中华民族的损失
罗哲文说:“京杭大运河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太重要了,曾有一个电视剧叫《天下粮仓》,讲的是靠着大运河,解决了清朝的粮食危机。而大运河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是中国惟一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在一千多年间,它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货物运到北方。因为南北贸易的兴起,大运河沿岸兴起了22座繁华的城市,其中就有北京。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龙柱,铺地的金砖都是从运河运来的。一千多年来,北京人吃的大米都是随着运河由南方运到北京,装进了北京大大小小的粮仓。
大运河不仅仅是运货的水利工程,它也是罕见的文化精品,是中国南北思想沟通交往的重要桥梁。它是一条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的水利工程,但21年来,它却一直被挡在世界遗产的门外。
两位老人觉得京杭大运河应该得到和它价值相称的称号。“如果不申报、不加以保护,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很大的损失。”
两位老人意识到,大运河在这几十年内环境恶化,要扭转这个趋势需要借助于世界遗产的申报。申报世界遗产之所以对大运河重要,是因为假如大运河获得这个称号,沿岸城市的政府部门将承担起保护大运河的责任;其次大运河的治理可以得到世界各国资金和技术的援助;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在战乱中,大运河还可以免遭战火的袭击。
21年无缘申报资格
我国现在有世界遗产32处,最初的6处,就是因为郑孝燮和罗哲文两位老人的建议才申报成功的。当年第一次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两位老人就想推举大运河,可21年来都没有进展。
21年前两位老人的第一次努力,就被挡了回来,道理很简单。“因为文物是不能动的呀,长城不能动、故宫也不能动。”国家文物局多次跟罗哲文解释,正是因为大运河是活动着的,所以不能获得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
老人们还遇到另外一个难题,京杭大运河要获得申报资格,需要一个政府部门来牵头申报。
罗哲文说:“文物局不可能办这个事,因为运河是活动的,跟长城不一样;建设部也不愿意弄这个事情;而且它还跟交通有关系,它实际上是个水利交通工程。运河的申报,没人来牵头。”
“我问过管申报世界遗产的专家,他说如果我们这里能提出申请,在世界上肯定能通过。”罗哲文说。
91岁的老郑和83岁的老罗决定自己来操作这件事。两位老人做了一些分工,跑路的活主要由相对“年轻”一些的老罗来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新规定让老人看到了转机,遗存运河可以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进行申报,意大利一条长850米的运河就因此获得了世界遗产称号,而这条运河远不如京杭运河长,也不如它古老。
“申遗”找不到牵头人
事实上,近年来,大运河申遗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有关部门也为此做过一些调研论证工作。2004年7月,由中国文物研究所承担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课题组曾经在运河沿线6省市展开实地考察。2004年9月,在山东济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上,运河沿线18座城市达成共识:联合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发展运河沿线城市特色文化。但到目前为止,进展似乎并不大。
两位老人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寻找牵头人,先后跑过了杭州、扬州等城市,但都遇到了困难,比如扬州市文物局长就认为,扬州牵头不可能,因为南北协调很困难。
“申遗”提案上了全国两会
尽管四处碰壁,两位老人还是没有放弃。说服城市牵头的法子行不通了,老罗想来想去,又想出了一个新招,他决定联合全国政协委员以提案方式来找牵头人。
在老罗老郑的倡导下,一份58位全国政协委员的签名提案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上去。这份提案名叫《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表示,“最好通过这个事把运河沿岸城市组织起来,共同为将来的申遗做努力。”
今年5月份,全国政协将组织一次对大运河的全线考察,并在杭州集中讨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两位老人21年的努力总算快有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