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大诗人李白眼中的巍巍天姥,而今讲述着一个一粒胶囊与9000农民诗意栖居的故事。
追随工业化的脚步,在近20年时间里,农村人口纷至沓来。准城市化的公共产品建设和三产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新昌儒岙这个山区小镇农民的生活方式。
一粒胶囊
对儒岙胶囊产业的兴起,很多儒岙人觉得很偶然。
1953年,在上海一家美国制药厂打工的潘光明回到家乡,创办了新康工业社,用竹筷当模具,用铝罐来烊胶,用芭蕉扇当鼓风机,极其原始地拉开了胶囊生产的序幕,生产出了第一粒国产空心胶囊。
1980年后,各类胶囊企业似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儒岙胶囊产业在省内外崭露头角。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儒岙胶囊生产企业达到291家,胶囊产量最高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2005年,儒岙胶囊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占儒岙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发放工资超过1.2亿元,以医药胶囊为主的工业总产值25.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06元。3万人的小镇,居民存款余额达18,850万元。胶囊设备、原料、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应运而生。尤其是胶囊机械,全国现有的半自动胶囊生产线绝大部分出自新昌。新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胶囊产业链。
儒岙镇镇长张弘认为,其实偶然中也有必然。作为山区小镇,儒岙人均耕地只有0.3亩,而且多台风、多地质灾害。儒岙人到土地之外寻求生存发展的愿望太强烈了。
集镇配套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里的泥墙房,到镇上打工、开店,买几万元一套的房子。长征乡、双彩乡、回山镇、城南乡等周边乡镇的农民纷纷涌入儒岙。
现在的儒岙镇所在地,30年前就是儒一、儒二两个相连的村,人口不到3000。而现在,不包括近3000名学生和外来流动人口496人,集镇常住人口已达8719人。
“其实这里的生活跟城市差不多,非常方便。”温州人陈培良说,他2004年经人介绍后来这里开了一家70多平方米的鞋店。
工业人口的集聚培育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形成了“跟城市差不多”的生活。统计数字表明,儒岙镇个体工商户已达652家,上海发联、农工商、美加多服饰等三家超市和五家商业保险支公司落户儒岙。
集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更让儒岙镇告别了传统的乡村面貌。2004年,儒岙镇投资397万元,对集镇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日供水能力达到3000吨,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站对生活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集镇主街道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投入40万元的垃圾中转站正在进行压缩式改造。小灵通、宽带、有线电视,把这个山区乡镇与山外世界相连。
2002年,儒岙天姥山客运服务公司成立,46辆客运车穿梭在7条农村公交线路上,将26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连接了起来。投入3460万元建设的镇初级中学是省级示范初中,镇中心卫生院是市级示范卫生院。交通、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提供让儒岙人过上了市民化的生活。
诗意栖居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李白笔下的天姥意境今尚在。
78%的森林覆盖率,掩藏着彼苍庙、万马渡、天姥寺、真君殿等28处小有名气的自然、人文景观。2005年,这个处在“唐诗之路”精华地段的小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获此殊荣的,绍兴仅两个。
张弘认为,这得益于儒岙人对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处理。儒岙人知道,得天独厚的天姥山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
沿104国道进入儒岙东入口,千米绿色长廊绿意盎然,偌大的广场上,各种花卉苗木争奇斗艳。3.5平方公里的集镇建成区内,最近几年新增了5万余平方米的绿地,人均占有绿地达11.8平方米。占地2平方公里的医药胶囊特色产业基地,集中了33家企业,形成了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区,使污染排放得以集中治理,也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完善了城镇体系。15家非法生产企业、14家电镀企业在两年内被关闭,3家噪音污染严重的机械企业被搬迁。
资源保护同时开展。儒岙对集镇饮用水水库上游水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禁止水产养殖捕捞;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让37300亩生态公益林成为儒岙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