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又涨了!我们的主产品聚酯切片的价格4月又比3月上涨了400元左右,而化纤丝的价格也上涨了200元。我们终于走出困境了!”浙江化纤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的金先生昨天兴奋地告诉记者。同一天,浙江省经贸委轻工纺织行业办的黄副主任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化纤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30.14亿元,同比增长15.7%,利润达2.36亿元,同比增长48.35%。
苦熬了一年多的浙江化纤企业终于看到一直跌落的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了。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将一路下滑的价格拉了起来。
浙江是全国最大的化纤生产和消费地区,化纤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仅萧绍地区就年耗氨纶达4万吨左右,占到全国市场的45%。但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产能的急剧增加和国外产品的大量倾销,浙江化纤行业在产量突飞猛进的同时,效益却急剧下滑。当时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化纤产量同比增长29.7%,其中涤纶纤维产量528.3万吨,增长31.8%。但利润只有15.9亿元,同比下降14.2%。到了2005年一季度,利润跌到历史最低谷,全行业实现利润仅1.7亿元,同比下降62.6%,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曾引起业内和媒体一片惊呼。
一年来,浙江化纤企业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出路。联合成为他们的首选。
2005年4月13日,商务部对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和我国台湾的进口氨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在这一有利时机,浙江和其他地区一些主要生产企业提出“限产保价”的提议,得到业界响应。于是,从5月开始,28家知名氨纶企业有20家进行轮岗生产,降低开工率,这些措施使氨纶的市场空间得到了一定释放,氨纶的常规产品价格一度回升。
但是好景不长。此后,高达4.1万吨国内氨纶新产能相继投产,氨纶业又引发了新一轮恶性竞争,浙江企业难以独善其身。结果是:2005年氨纶企业陷入全面亏损。
价格战再这样打下去,大家全得玩完,这成了浙江企业的共识。于是,他们决定联合起来。今年3月,浙江11家主要氨纶生产企业的老总终于走到一起,经过多方权衡和艰苦地协商,最终一致决定停止价格战,停止恶性竞争。
由于浙江的化纤产销都在全国居龙头地位,11家企业停打价格战,对于市场的影响是可想而见的。目前,这一举措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不光浙江市场,全国市场的化纤价格出现少有的回暖。价格回升以后,化纤企业的出货频率都加快了,有的企业的开机率甚至达到了100%,有些企业的库存下降了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伏之后,不少浙江化纤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还是取决于产品的科技含量。省内企业淡化“总量”,优化“结构”,积极开发细弹、超细弹和功能性化纤等品种,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从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档次入手,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差别化竞争,成为化纤企业走出困境的最终出路。
于是,2005年,浙江化纤企业纷纷加大了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浙江省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浙江主体化纤生产企业常规纤维的优质化、系列化程度显著提高,高性能、功能性新型纤维研发和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化纤在装饰、相关产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如浙江古纤道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海岛复合长丝系列,包括海岛型超细长丝、有色海岛丝、阳涤锦复合丝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广泛用于高档面料生产,供不应求,每吨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1000~2000元。
另一些企业依靠自己技术力量或与高校、科研院校机构合力攻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如浙江大普集团有限公司和东华大学联合开发抗静电导电纤维、纳米珍珠粉聚酯纤维,杭州贝斯特化纤有限公司开发的七孔抗菌涤纶短纤维等,产品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有统计显示,2005年,浙江化纤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总额同比大幅增长64.2%。他们的投入很快就得到市场回报,到第四季度时浙江化纤企业的产品价格已止跌回升。到今年一季度,更多的企业开始转亏为盈。到4月份,浙江规模以上的300多家化纤生产企业大部分达到产销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