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阳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十分调皮,上小学后经常惹老师生气,父母由于工作忙也没时间好好教育他。可最近半年,小阳妈妈发现老师好像再也没有来“告状”,孩子也突然变得很“乖”了,但却整天闷在家里不出去,也不爱和父母说话,父母感觉很纳闷,询问他怎么回事。小阳告诉父母,老师现在从来都不理他,上课时无论他怎么举手,老师就是不喊他回答问题,还把他的座位调到后排,同学们看老师这么做,便也开始排斥他,和他说话的同学也越来越少了。
“我感觉很难受,很孤单,但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原来那个活泼开朗的小阳不见了。
绍兴市第七医院心理科的王医生告诉记者,上述案例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冷暴力”,在接诊病例中,类似的情况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需要家长、老师、社会引起重视。案例中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对“问题学生”采取了“冷暴力”方式,不理睬、疏远、隔离,而家长也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不够关心,以致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这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是什么导致了“冷暴力”?
王医生谈到,“冷暴力”一词很多时候是被用在夫妻家庭关系上的,其实对孩子来讲,家庭、学校“冷暴力”也不容忽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冷暴力”实际就是新的社会环境下,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一个表现形式,很多父母由于自身工作压力大,对孩子疏于关心,陪伴孩子时间竟不及保姆或家教,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学习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且对教育子女只注重结果,对于孩子只是一味要求,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们,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深,进而导致家庭“冷暴力”的出现。
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为老师承担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于问题学生,他们管了几次后发现毫无效果,往往就会置之不理。另外,也不排除一些老师的偏见而导致师生之间“冷暴力”的产生。
“冷暴力”如何伤害孩子?
“冷暴力”对孩子们伤害很大,因为老师、家长对学生进行体罚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多数学校都有了教师不得打骂体罚学生的禁令,因此体罚孩子的行为少见了许多,然而,家长或老师有意无意之间在言语或态度上对孩子造成的“软伤害”却成了校园或家庭变相惩罚孩子的“杀手锏”。这种形式对孩子的杀伤力更大,隐蔽性也更强,导致未成年人的精神、心理受到伤害。
有报道称,“冷暴力”对孩子会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暴发性人格”,会给社会带来直接影响,例如有的孩子遭遇这种“冷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冷暴力”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发展成社会隐患。
“冷暴力”该如何去防范?
“冷暴力”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孩子,在他们内心,最注重的是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因此,避免、防范“冷暴力”最重要的是家长、老师应关注和满足孩子情感需求,加强和孩子们的沟通,对其的一些小“成绩”也不吝啬夸奖,以激励孩子。
老师则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老师的一句表扬、赞美对孩子来讲是最大的荣耀和激励。用关爱的语言感化孩子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冷暴力”,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