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人一年有400天”——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全球超市”通向世界、物畅其流的“义乌速度”
4月,刚刚结束的2006春季广交会,义乌人大赚眼球。在几乎每家外商必去的白云机场国际到达厅行李处,他们包下了所有的灯箱广告、柱体广告,在3万只官方会刊资料袋上打上了广告,甚至还在场外联合航空公司特设了“义乌接待中心”。
筹办这一切的中国小商品城展览公司总经理郑向军说:这样吸引外商“短、平、快”,为的就是做大以“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为龙头的义乌会展业,进而带旺市场。
效果很快显现。当月底,到义乌的航班爆满,市区宾馆爆满。为正在举办的中国国际五金电器博览会忙得团团转的市五金家电协会会长黄克余说:义乌五金产业基础本不强,靠着围绕市场办会展、会展又迅速带动产业,不过十来年,全行业年销售额已达百亿元。
一业旺百业兴。围绕小商品城这个世界最大的日用商品交易中心,会展、物流、金融、旅游、商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极大地提高了商务效率。目前第三产业占义乌GDP比重已达50.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如果说会展业加速开启了市场通向世界的窗口,那么现代物流业则成为市场货畅其流的高效动脉,每年吞吐国内货物100万吨。今年,义乌国际物流中心联手国航正式开通“卡车航班”,出口航空货柜在义乌封关后可直接送上杭州机场的国航班机,不必再开柜查验。现在,甚至山东威海也主动上门提供异地货代服务,因为从陆路到威海再转运韩国的零星货物一年竟也装满了近万个集装箱。
深发展、兴业、浙商银行……这些几乎不在县级市分设机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瞄上了义乌,兴业银行甚至斥巨资并购义乌商城城信社以获取进入当地的“门票”。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各家银行相继把审贷等权限下放,进一步融通了义乌市场和产业的血脉。
“365天人人一样,但我说义乌人有400天。”梦娜集团董事长宗谷音说,时间来自效率。像最近农行计划在义乌把对个体户贷款权限从50万元扩大到300万元。这可了不得,400个客户就意味着有12亿元迅速进入了义乌经济循环,而以前要从县里跑到市里再到省里审批。效率提高了,一天不就掰成两天用了?
“义乌经济圈”辐射周边、接轨国际——市场功能释放,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
以有形的小商品城为载体,一个全球小商品交易的无形市场已经形成,它不仅配置了义乌本地的生产要素,还强劲地辐射周边乃至全省、全国,形成了一种“新块状经济”,是为“义乌经济圈”。
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让“义乌经济圈”的形成从不自觉走向主动。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提出,县域资源要素有限,要“腾笼换鸟”,加快建立以浙中城市群为依托,积极发挥义乌市场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协作圈。
邻近的浦江等地主要领导提出了“要以大开放的胸怀坚定接轨义乌”的口号。金东区专门在接壤地带设立了金三角工业区,如今60%的企业来自义乌;兰溪市注重引进和义乌优势产业对接的项目,逐步发展起新型印刷包装、橡塑深加工、新型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衢州、丽水甚至江西、福建都有义乌商人在投资商品加工、旅游开发、物流建设。
义乌市场开始加速成为周边地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跳板。离义乌最近的浦江县黄宅镇,镇上200家新办企业1/3来自义乌。浦江县甚至把原在本县举办的国家级的水晶和挂锁两个博览会,也搬到了义乌的“义博会”上。另外来自温州、广东、四川、湖北的投资者也无不冲着义乌市场落户,其产品绝大部分经义乌市场出口海外。
据统计,2005年,义乌向周边地区支付加工业务费10多亿元。而义乌市场上销售的商品,30%来自本地,30%来自全省其他地区,30%来自国内其他省份,10%来自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