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清醒而有远见的认识。
2003年7月,义乌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纲要》按照市域一体规划理念,把全市1105平方公里市域划分为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科学编制统一的产业布局和社区布局规划,以形成整体优势;分区推进村庄改造和新社区建设,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改变城乡分割建设和差别发展的现状。计划分三步实施,到2020年基本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长期以来,规划是城市的“专利”。把农村发展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并且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各项规划,是义乌的一个大胆探索。
今年“五一”前夕,义乌市委又出台了《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这是义乌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而推出的又一项新的战略部署。《二十条》围绕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目标,坚持市域一体、规划引领、农民主体的原则,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进行具体细化,包括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进农民充分就业、培育新型农民、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等内容。
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农村——以前搬到城里住的人又搬回村里了
“以前村里人都抢着搬到城里住,是因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齐全。现在村里也建起了排污管网,垃圾统一处理,公交车开进村里,再加上农村空气好、噪音小,好多人又把家搬回村里了。”在大陈二村,村民王荣林拉着我们去参观他的漂亮新房。老王说:“你们看,我们的村庄比城里还好呢!像我的家,现在是城乡一体化的样板了。”
目前,义乌城市化水平达60%。全市城乡已基本实现道路、公交一体化,中心城区至镇(街道)已建成高等级道路,形成“十分钟经济圈”,通村公路全面实现等级化、硬面化。城乡垃圾日产日清,做到网络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全市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8.6万名被征地农民全部有养老保障,46万名农民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735元,在全国名列前茅。乡村百姓开始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城市居民也可随时去体味农家之乐。
“要把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农村,用城乡统筹‘统’出农村新面貌来。”义乌市市长吴蔚荣说。市财政对“三农”投入比例逐年提高,2005年市财政支出中对“三农”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34.6%,今后这一投入比例还会更高。
统筹城乡发展,除了财政支持外,同样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在义乌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我们看到了一份新鲜“出炉”的《新农村建设投入统计表》,上面写道:“从2002年5月至今,在农村的新村建设中,市财政投入的占比是7.62%、镇(街道)是4.43%、村集体投入占22.36%。农民自筹则占了大头,达到65.31%,还有一块是社会资金和农民投工投劳。”
4月19日,义乌能达利、浪莎、梦娜、新光等27家知名企业与13个镇街的27个村庄共同签署了一份特殊的“联姻书”。本着自愿自主、就地就近的原则,双方约定村企结对,在经济共建、文化共建、人才共建、环境共建等四个方面全面合作,携手共建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