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国学热,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面对城市里日渐升温的国学热,孙逢南认为,国学不仅仅是琴棋书画,但作为面向大众的国学班,这些内容是最可以操作的,也是大家普遍感兴趣和乐意接受的。
对于社会上的国学热,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卢敦基认为,虽然国学是学术,但市民追捧国学、学琴棋书画至少说明他们也在进行文化寻根,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一件好事,“像正在兴起的‘汉服热’、‘成人礼’、‘读经热’等,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复苏”。
质疑:国学热,只是在形式上的模仿
“现在的国学热,可以说是一种返祖现象。”浙江大学教授骆寒超这样认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到新奇,所以才会出现国学热,但这大多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
一些青年凭个人努力,让几千年前的汉服又成了时尚。可在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眼里,这些穿汉服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未必了解。“他们穿的所谓汉服,尽管在大体的形式上与真正的汉服相差不大,可面料和纹样差别很大,言行举止的差别就更大了。”吴海燕认为,汉服的复兴只是年轻人追求的一种传统文化中符号化的东西。
国学热,应是精神上的追溯
诗词专家王翼奇认为,正是因为大家没有真正接触到精英的、唯美的国学,所以,我们才会错把琴棋书画这些“花拳绣腿”的才艺当作了一流的东西。“我主张回归真正的国学。没有扎扎实实的继承,又何来国学的创新与突破呢?”
王翼奇告诉记者,在“六艺”中,就包含了琴棋书画,所以要把它们都归入国学也无不可。但现代人在学才艺的基础上,更不能放弃的是古典文史哲这些最根底的东西。“为什么现在的书法家有的写错别字,有的不会作诗,出不了沙孟海这样的大家,就是因为缺少了国学‘底色’。”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楼宇烈则认为,当下的一些国学班介绍的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光靠知识的灌输并非是国学的最终目的,它应该是渗透进每个人生活的细节中,贯穿在做人的道理中。
如何贯穿?当然不只是形式上的模仿或把国学作为一种时尚来追捧。国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承接着文脉,是中国人的精神血液。骆寒超认为,“忠孝节义”等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气节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的。所以,复兴国学不是要让现代人回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让国学中那些精神、思想传承下来。本报记者马良
国学
对于“国学”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一些学者认为,国学是指近代以来,借鉴西方学术、理论、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内容以经史子集等科目为主,重在对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对于专门来阐述“国学”的书,大家最熟悉的是章太炎和钱穆的两本《国学概论》,还有一本曹聚仁的《国学十二讲》(后改名《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依章太炎的说法,“国学”就是传统的学术文化,诸子、制度、内典、理学等等,都在“国学”之列。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卢敦基认为,国学是传统学术,古代的经史子集都属于国学范畴。
我省的诗词专家王翼奇强调了国学的学术性,认为国学包含了传统文化中文史哲方面的内容。
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创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曾创办国学研究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纷纷开出了“国学班”。其中,北大的“乾元国学教室”一年2.4万元的学费曾轰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