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眼中的新老义乌人关系 义乌人替我们解决麻烦事
[新义乌人说]
义乌丁氏饰品有限公司经理丁文榕:1997年初,我21岁,听说义乌市场大,就独自一人从广东揭阳老家来到了义乌。从摆摊开始,现在我同时涉足贸易和生产行业,拥有两个展示商位,一个生产工厂。
我算是在义乌完全扎根下来了。在这里,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种最淳朴、最暖人心的亲情。平时我和老家人谈起义乌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义乌人不排外。”
刚到义乌的时候,我在簧园市场租了个摊位,卖饰品。因为还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差点吃了大亏。
隔壁一个摊位的老板也是外地来的,同样也是经营饰品。我卖的东西价格比较便宜,他的很多客人都跑了过来。那个老板一下子就懊恼了,气势汹汹地冲过来,要我滚蛋。
我当时年轻气盛,硬是跟他论理。那家伙脸一黑,叫了些老乡过来准备打我。幸好,我这个摊位的义乌摊主不知道怎么听到消息,赶过来了。
他拉开了那个外地老板,帮我讲起了道理。后来,又来安慰我不要记在心上。
不过,我后来想想两个摊在一起确实不太好,对自己的生意也有影响,就找摊主提出换个位置。
其实义乌摊主可以不用管这个事,但他非常热心,又是帮着我四处张罗。最后,我的摊位被挪到了更好的地段。
这几年来,我也认识了不少义乌人,总觉得他们很大方,很客气。而当地一些部门,也不会因为我们是外地来的,就卡我们,办事拖拖拉拉。
记得有次去税务局,办事的人实在很多,我等了好一会儿都没轮到。因为还有急事去别的地方,我就试着去找局长“通融”。没想到,素未谋面的局长听我说完后,竟专门找了工作人员,直接帮我办手续。
现在,我家里人也都来了义乌,我们买的两幢房子也都快交付了。生活上,我们和本地人享受同样的待遇。我已经爱上这座充满商业气息的现代化城市。作为新义乌人,我很自豪。
[采访实录]
这几年来,义乌积极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建立市、镇(街道)、社区(农村)三级管理组织,实行专管员、协管员、联络员“三员”管理机制,推行社会化管理、亲情化服务,逐步使外来创业人员在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享有市民保护。
每年,义乌都在外来人口中开展“引进人才突出贡献奖”、“十佳外来优秀青年”等评选活动。2004年,义乌还首次推出了十名“新义乌人”。同时,义乌还在全国首开外来职工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和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先河,已有65名外来建设者当选为镇级人大代表,11人当选为市级人大代表。
[记者感言]
像义乌这样一个移民城市,能否建立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处理好新老义乌人的关系。在义乌工作、生活的外地老板很多,他们为义乌发展做着贡献。
很多外来青年,从摆摊、打工开始,成为了一个个扎根义乌的老板。他们见证了义乌人和义乌政府对于“外人”的热情和态度。
现在,在义乌干部和普通百姓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区别,只要能为义乌发展做贡献的,都是义乌人。这种新观念正是和谐义乌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