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富有浙江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网络初步形成。
我省国有文物藏品达88万余件,其中,国有馆藏文物63万余件,比“九五”期末增加13万件;国宝16件,一级珍贵文物1877件。非国有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文物,据不完全统计,也有20余万件,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十五”期间,我省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工作进展和质量水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一、二级馆藏文物建档工作基本完成,三级文物的建档工作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新建、改建和加固文物库房57个,新建、更新和完善安全技防项目65个,全省一、二级文博风险单位已全部达标,三级风险单位多数达标,安全技防平均达标率达到70.78%。省级文物库房、安全技防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补助经费从“十五”初期的每年300万元增加到每年500万元。
依托丰富的藏品资源和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十五”期间,我省各地兴建、改扩建博物馆的热情空前高涨。国内首家财税专题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建成开放,列入“五大百亿工程”的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分馆、浙江美术馆相继结顶和开工建设,温州、湖州、嘉兴、衢州、宁波、天台等一大批市、县(市、区)的博物馆陆续建成或立项开工。至2005年底,全省博物馆总数达195所,比“九五”期末增加66所,其中政府投资兴建的约占73%,企业、个人和行业组织等其他主体投资兴办的约占27%,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非国有博物馆快速成长的态势明显。目前,以省级博物馆为龙头、市级博物馆为骨干、县级博物馆为基础、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专题博物馆为特色的博物馆网络已在我省基本形成。
4.文物博物馆单位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我省博物馆和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单位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积极打造精品工程,“十五”期间,共推出陈列展览项目2200余个,其中,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和单项奖的项目8个。
国有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是“十五”期间我省文物展览展示工作的突出亮点之一。继2003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所属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之后,2004年1月1日,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全年向社会免费开放。此后,又有近20家市、县级博物馆相继对外免费开放。从2004年5月1日起,我省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部对未成年人参观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除此之外,我省博物馆还大量举办巡回展,积极引进外来精品展,成功进行了整合国有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举办陈列展览的尝试。
“十五”期间,我省在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杭州、宁波、绍兴、临海以及嘉善西塘、桐乡乌镇等文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文物资源整合利用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开发,较好地实现了文化资源优势到经济资源优势的转化,有力地促进了旅游等文化产业的繁荣,同时带动了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大量资金的筹集,又有力地反哺了文物保护,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相互促进。
“十五”期间,我省文物博物馆单位的观众人数大幅攀升,据初步统计,五年间共接待观众约700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博物馆和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社会效益,而且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在繁荣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也作出了可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