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创新是一种求异思维和实践,不能唯书唯上,迷信权威,必须敢于怀疑,勇于批判。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怀疑和批判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本起点。唯书唯上,人云亦云,创新意识便会湮没在“框框”之中;论资排辈,迷信权威,创新人才就将止步于“杠杠”之外。
创新文化提倡的是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让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竞相迸射、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十二)创新精神的实质是科学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必须尊重规律,求真务实。
创新对规律的发现首先来自对规律的尊重。从形式上看,创新表现为标新立异,但精神实质恰恰是求真务实。创新活动不会一帆风顺,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以功利的心情对待创新,以浮躁的心情从事创新,只会毁掉创新事业。
在创新问题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至关重要。它需要创新者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与付出,需要全社会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理解与耐心;需要只争朝夕、敢于创造,又容不得丝毫的浮躁和浮夸。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崇尚科学、勇担风险、敢于创造、甘于付出的人们。
(十三)创新依赖创新主体的艰辛劳动,不能求全责备,苛待人才,必须尊重个性,宽容失败。
创新与风险共存。创造——失败——再创造——直至成功,这是科学探索的规律,也是创新活动的规律。创新活动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科学探索也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失败者。只能成功、不容失败,必然导致不求作为、无所作为。宽容失败,善待失败,才能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培育出勇担风险、勇攀高峰的价值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创新者。棱角分明、个性张扬,创新的冲动往往由此而来;锋芒毕露、无拘无束,创新的激情常常孕育其中。给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包容的氛围,支持人们拿出勇气,解放个性,冲破阻碍,积极探索,才能带来思想观念的激荡,才能推动创新事业的步伐。
(十四)创新的种子要发芽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和环境。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需要观念的支撑,更呼唤制度的保障。
上个世纪初,内燃机和电力等许多技术创新并不是美国人发明的,却在美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产业化,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建立了一套体制机制,以保证创新成果的利用和推广。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国外有瑞典、芬兰,国内有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和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他们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借鉴:发展创新文化重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把对创新规律的理解和对创新活动的态度贯穿于体制机制当中,通过制度的杠杆协调创新主体与社会之间的收益平衡关系,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源要素不断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保护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创新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有了这些,创新者“闯”的魄力会更大,“抢”的意识会更强,“争”的劲头会更猛,“拼”的勇气会更足。
(十五)在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今天,我们要通过十五年的努力,使我们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没有那么一股子气更不行。
这一股子气,是不甘落后的志气,是奋起直追的勇气,是后来居上的豪气;这一股子气,是勇于探索的气势,是敢为人先的气概,是尊重个性的气量;这一股子气,是鼓励创新的气氛,是崇尚创新的气魄,是竞相创新的气象。
这一股子气,是江浙人“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探索,是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深圳“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奇瑞“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观念,是华为“超越自我、勇担责任”的期许。
在我们的社会涵养这一股子气,在我们的民族孕育这一股子气,在我们的时代激荡这一股子气,我们的国家就生气勃勃,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