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地,却保护了地
德清的苗木花卉园区,是近三年来德清发展起来的一个项目,这个基地,也让调研组称道不已。“虽然他们农民不种地了,却又很好地保护了土地。”孙涛说。
这个规划中的园区占地近4万亩,目前已经入驻了7家苗木企业,他们将农民的土地承包过来,种植红枫、仙人掌等园林植物,企业每年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出租土地的农户如果想去企业打工,企业则要无条件地接收,并照常付给工资。
在武康镇的五四村,村支书孙国文告诉记者,以前农民靠种地,一年下来,每亩地不过赚到几百元钱。仅仅在两三年前,村里很多土地还都处于抛荒状态。现在,村里土地100%都出租了,剩下的是山地。农民们除了可以打工,还能经营自己的山地,搞蚕桑,种竹子,或者搞搞运输,从事副业赚钱。甚至村里五六十岁的人,也可以到这些来村里租地的企业去打工,因为按照当初的约定,他们是要无条件地接收的。
“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虽不种田,但收入有了保障。”孙涛赞叹不已。而且,这些前来入驻的企业,起点也高,孙涛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都有非常完善的设施。如一家搞苗圃的外资企业,虽然租用了土地,但这些植物是在盆中种植,他们就用地膜铺在地里,盆都放在地膜上。“这样一来,即使将来土地收回了,照样可以种可以耕,土地并没有破坏。”
韩国有“新村运动”,我们也有一套
早园笋、花卉苗木、竹木加工、森林旅游……德清就像一块和氏璧,被能工巧匠们剖开。
在一长串的调研成果摆出来后,中国农林水利工会主席王萍在报告中附上了几句话,她认为德清的成功,在于它强化了产业的支持。
前不久刚从韩国考察回来的德清县莫干山镇何村村支书陈永平,就有个切身的体会。“韩国的村庄,基本是一个村做大一个产业的,主攻一个品种。”陈永平说,如有的村做西红柿,就专门做,家家户户都做,种香瓜,就全村都种,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而这与德清也有些类似,“今后要把我们这里的森林旅游做好,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
专家观点:建设新农村因地制宜最关键
《德清林业调查》起草者之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办公室主任孙涛: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林业搞得不错的,但能通过林业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德清值得称道的地方。
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德清的做法有推广意义,因为德清抓住了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这是值得推广的一点。建设新农村,各地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来发展。
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德清在不改变耕地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利用等搞多种经营,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就业非农化,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