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进入尾声。记者日前在省人才市场综合招聘会上发现,不少地处杭州、宁波等大城市的招聘单位前门庭若市,而地处偏远小城市或者农村的招聘单位却非常冷清———
就业之困
挤破头也要留在大城市
2005年毕业的浙江大学学生小刘现在在海宁一家媒体单位工作。去年毕业的当口,他所在的系有超过70%的人都留在了杭州和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去基层县乡工作的寥寥无几,“虽然有些工作并不如意,但他们还是选择留在城市里”。而刚刚在杭州一家广告公司谋到一份工作的浙江大学毕业生小苏说,自己的家就在北方县城,如果选择去县城或者乡镇工作,不仅自己感觉个人价值没有很好的实现,家里人也会感到脸上无光似的。
目前各大校园的论坛上,就业板是最火爆的。随意浏览一下就能发现,不少毕业生在津津乐道就业去向,尤其是工作地点,大有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找到工作为荣的态势。
然而,严峻的就业压力使不少“唯城”论者不堪重负,改变心态的人也在增多。一个月前浙江工业大学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小部分同学开始考虑另辟途径,回到基层就业。浙江工业大学就业办主任黄新敏分析,浙江不少县乡经济发展很快,这也是这些毕业生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选择。
志愿之困
高分考生撞车司空见惯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钟情城市,另一方面,在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也有不少考生一门心思去大城市读书。上游的报考,下游的就业,形成了一种暗合的城市依赖“循环”。近几年,杭州不少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都在上扬,也印证了考生的这种心态。
刚刚填完高考志愿的杭州外国语学校毕业生小陈说:“在杭州读了三年高中,到外地读大学也可以选择,但大学必须在大城市里。”最终,她第一志愿填报了南京一所大学,而其他几个志愿选择的全都是在杭州的大学。
其实早在高考时,记者在考场外和家长、老师聊天时就发现,选择到大城市读书是非常普遍的心理。儿子在杭四中分校读书的一位家长说,到大城市和一般城市读四年大学绝对是不一样的,视野更开阔,毕业时选择的机会也更多、更好。儿子还没考完,当爸爸的就开始考虑在北京或者上海挑选一所大学了。
然而,高分考生在热门地区、热门学校撞车落马的现象每年都不鲜见。据省教育考试院统计,去年,我省“二本”知名高校文理科全线飘红,部分高校一志愿线上人数甚至超过计划数一倍有余,撞车是必然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84所高校一志愿线上人数挂零,究其原因,地理因素关系很大。
企业之困
地理位置制约人才引进
浙江万丰奥特集团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类企业,每年公司都要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但一直以来,公司都很少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招聘毕业生。“不久前在杭州一所大学招聘会现场,好多学生走到我们摊位前,一看我们公司地点在新昌就不再继续咨询了。”万丰奥特人事主管张先生说,公司提供的薪资福利和杭州等城市企业相差无几,但就是因为地理位置没优势,好多大学生就不考虑了。而且综合以往情况看,招进企业的毕业生中籍贯在大城市的人也非常少,“一是他们不大愿意来,二是我们招聘了他们,会留下很多不稳定因素,几年以后他们可能又跳槽走了。”
有着万丰奥特类似遭遇的企业不在少数。今年多场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上,位置偏远或者不在大城市的企业单位受冷落的情况很普遍。万丰奥特人力资源总监程玲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大学生工作难找的大背景下,“唯城”论是个误区,以城市为第一标准选择,调换空间大;以企业为第一标准选择,成长空间大,对于一个毕业生来说,成长空间更为重要,就算不在中心城市,只要企业优秀同样可以提供足够的个人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