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气质灵魂,来自这座城市的图书馆。2005年,温州市图书馆迁入了庞大时尚的新馆,而它的芯子,也在近年的内部体制改革中被“刷新”了——一种新鲜而活泼的能量和力量,从它内部跳跃而出。
图书管理员爱理不理、拖拉推诿的情况,在温州市图书馆,是不可能遇到的现象。2001年,温州市图书馆便实行全员聘用制,这在一个事业单位引发了馆员们心灵的“地震”。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变成了“瓷饭碗”。
在读者意见簿上,批评意见越来越少,而表扬馆员热情主动的留言越来越多。
图书管理员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魅力,将直接影响到来求知的人群。2003年,温州市图书馆对现有的专业技术评聘制度进行改革,实现了专业技术资格与职务评聘分离。
一切都要按能力和成绩来评判了。成绩卓著的馆员可以“低职高聘”了,图书馆里出现了低级职称被聘上中级岗位的。当然,也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馆员,聘用时被降了一级的。
于是,学术氛围日益浓重,全馆年均发表论文50余篇,学术水平列省内同级馆榜首;馆员自觉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85个学时,大专以上学历者从过去的52%上升到83%。
机制改变焕发的活力,是从根部向整体蔓延的。
温州市图书馆于2005年4月进行的改革是对这几年改革的系统化,建立了三种机制:人员能进能出聘约管理机制、职工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机制、以岗定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实行的部主任竞聘演讲、群众和领导投票的改革,令年轻人才们脱颖而出。11位部门主任,除古籍部主任外,平均年龄30岁。“领导的意见占40%,这一项就是要改变中层干部为了取得群众认可做‘老好人’的现象。”温州图书馆的郑笑笑说。
岗位定酬根据所承担责任的大小、技术含量的高低、劳动的强度和工作量等情况,划分六级岗位档次,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和按业绩定酬办法,打破了原来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算下来,有些老职工每个月的收入还赶不上小年轻,但并没有人觉得不合理。
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是温州市图书馆的常客,陶醉于知识海洋的书香。他认为:“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文化事业,是一种趋势和进步,促进了人员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服务公众的能力,是从体制上解放了文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