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市场国际化,义乌“引进来走出去”好戏连台:引进发展国际采购商,开辟台湾馆、韩国馆、香港精品馆、举办义博会等系列展览会、培训外贸人才,组织出国参展……效果立竿见影,市场商位走俏。一个商位,5年经营期,政府出租价格只有5万元,市场上炒到几十万元。以2002年12月开业的“国际商贸城”一期为标志,义乌小商品市场进入内外贸双向拉动的快速扩张期。
此时,义乌未雨绸缪,毅然接过几任市委市政府“引商转工”的接力棒,高擎起“打造国际小商品制造中心”的大旗。此举颇具深意。市长吴蔚荣说,义乌的现代化难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义乌市场的国际化需要注入工业化的动力支持。
适逢宏观调控,聪明的义乌人“螺蛳壳里做道场”,大力发展与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先进小商品制造业。每年安排600亩工业用地增量,再通过调高容积率、建设标准厂房等举措盘活土地存量,义乌巧妙腾挪出现代工业的发展空间。几经努力,针织袜业、饰品、服装、拉链、工艺品等29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优势行业迅速成长。“十五”末,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25000家,产值593亿元。“义乌制造”横空出世,一举吞下义乌小商品市场30%的市场份额。
凭借贸工联动的叠加优势,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业务上升到60%,成为名至实归的国际化市场。
制度环境之变:从“审批经济”,到稀缺资源公开、公正的市场化配置,义乌打造“法治政府”
一方面创新发展,大有作为,一方面规范办事程序,告别“特权政府”,义乌市的党委政府向世人展示着崭新的面貌。
7月5日,一则“义乌市原浙赣铁路改造概念性规划公示”,在当地报纸刊登,征求市民建议。市建设局局长吕林勇告诉记者,“阳光规划”在义乌已成规矩。所有建设规划事项均按透明程序办理,下到办事职员,上到局长、市长,谁也不能违反程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义乌的“工业项目公开招选办法”。义乌创造性地将符合产业导向的工业项目,提交经济、监察部门专家库相关专家评审,排分公示筛选,所有的工业项目,无一例外。决定项目准入的“考官”,是“多重门”的严格程序。这一选,不仅选掉了“低、小、散”、“三高一低”的低端粗放项目,选出一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新型工业企业,也选掉了“个人批示、暗箱操作”的“要素审批特权”,选出一个公开配置资源的“政府办事程序”。
无论是“阳光规划”,还是“工业项目招选”,都昭示着一个逻辑:用科学公开的法定程序,履行权力,配置资源,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沿着这个逻辑,义乌创新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管办分离,全市所有20万元以上的财政投资项目全部纳入“统一交易平台”,“公平准入,低价者得”。最近3年,全市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标预算投资116亿元,实际投资98亿元,节约资金23%。为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精简政府审批项目207个。保留审批项目几乎全部进入“365便民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办结。
义乌行政体制改革的精彩远不止于此。这里的决策者知道,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假定”原理早已阐明,所有的人都有自私趋利偏好,这是设计经济社会管理制度的基点。规范政府行为,必须在制度设计上遏止部门入市渔利的职务冲动。市财政局局长吴森民介绍,从2000年开始,义乌以推行综合预算改革为核心,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全面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形成“一个笼子管收入,一个口子管支出,一个盘子管预算,财政监督全过程”的财政运行机制,彻底切断“权”、“利”联系的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