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义乌现象”中的辩证法
继6月19日、20日连续刊登义乌经济发展经验的通讯和评论后,《光明日报》又于7月11日、12日刊发了追踪义乌经验的两篇报道—— 《让辩证法融入每一个商机——对“义乌现象”中商业文化的再解读》和《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树立正确政绩观》,继续从文化的视角透视义乌人的文化品质和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在义乌经济发展中的思考。该报引用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话说:“缺乏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基础,缺乏外资推动,缺乏优惠政策的义乌看似‘莫明’发展起来,其实是有‘其妙’的!”
《让辩证法融入每一个商机》从小与大、少与多、亏与赚、义和利四个方面分析了义乌人的商业文化——
在小与大的自由王国,义乌人以小谋大,从小促大,从小做大,将小与大的辩证法融进了每一个商机,终使小饰品、小玩具、小五金、小家电……千千万万个“小”企业和家庭生产单位,把千家万户的创业汇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托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义乌小商品市场一个不起眼的小柜台,每天竟要批发销售牙签几吨甚至几十吨左右:以10吨计,也就是1亿根左右;按100根毛利1分钱计算,每天可获利1万元。少与多,薄与厚,敏感和慧眼,使义乌商人在“少”与“薄”中发现了商机,抓住了机遇,成就了大业。
面对“亏”与“赚”的独特视角,使义乌商人受益无穷。义乌人独特的经商经验是:一旦认准了一个行业,即使亏,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高峰和低谷。坚持到底的肯定有重新赚回利润的机会。这坚持到最后的往往就是义乌人。
对于一个商人而言,追逐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义乌人在追逐利润之外,还有更高远的目标。他们信奉这样一个道理:我要赚钱,先要让人赚钱。许多成功的义乌商人都有一条不容忽视的经验:先有信,次有义,最后才有利。
这篇文章最后说:毫无疑问,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义乌商人,他们虽然没有文凭,没有学历,但充满朴素辩证法的商业文化深入他们的骨髓,融入他们的血液,使他们拥有了许多独特的秉性,而这种秉性则是他们在商战中屡屡制胜的原因。
针对在义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历届党委、政府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光明日报》发表了对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的专访——《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树立正确政绩观》。该文的编者按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在发展经济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义乌这个内陆小县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成为“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成为“商业联合国”。
中央电视台——低成本带活大市场
7月9日和10日,央视新闻联播分别以《浙江义乌:低成本带活大市场》和《浙江义乌:让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为题,连续报道义乌的发展经验。11日的焦点访谈节目又推出了《义乌传奇》。
报道指出,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却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全球闻名的“小商品海洋”,低成本战略造就了义乌的快速崛起。
报道引用了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话:“用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义乌做得很出色,但政府引导经济这只有力的手,义乌做得也很好。”
报道说,依托市场的活力,义乌小商品市场激活了一个个“浙江制造”。浪莎、梦娜、新光,一个个企业响亮地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客户签下订单几分钟后,货单就通过电子商务,“飞”到了遍布义乌及周边县市的企业。目前,围绕小商品市场义乌已经拥有2.5万家工业企业,已经形成了20多个优势产业集群,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工业产值超过300亿元,解决了周边地区30万农村劳力就业。
报道说,浙江义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通过行之有效的做法,实现了双赢。义乌一手对大企业进行严厉的监控,一手对小企业进行疏导。针对小企业排污少、数量多,不易监管的状况,义乌市成立的污水处理中心定时到数百家小企业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由于很早就预见到了市场兴起带来的产业繁荣,所以2001年义乌就建成了浙江省第一个县级污水处理厂,现在还有6个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可以支撑经济社会20年发展的需要。现在,义乌每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超过全市GDP的2%。垃圾发电厂每天可以焚烧全市产生的1200吨垃圾,800个行政村也像城市一样拥有自己的保洁员。日前,义乌市通过了全国生态城市的核查,实现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央视编后话评论说,义乌创造了奇迹,从马路市场到小商品行销全球,再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浙江义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成功道路。义乌成功的经验中最关键的在于20多年来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一点,让不起眼的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小企业做成了大产业。让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实现了双赢,创造了从国内小商品集散地发展成全球小商品海洋的市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