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外地来客有冲击
刘洁有些郁闷。最近,办公室新分进一个外地同事,下了班都不回家,整天呆在公司加班,一副工作做不完的样子。上司看这个外地员工的眼神,似乎越来越透出喜爱了。刘小姐抱怨说,“外地人一个人在杭州,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下了班也不着急回家。我也是准时上、下班的,有时也加班,可是和外地同事一比,我就给比下去了。上司总觉得我的工作积极性不够高。”
现在,要找一个本地人与外地人区分的例子是很困难的了,本地员工与外地员工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形成的互动可算是其中的一个。
在同一家公司,你可以发现,外地员工住单位分的宿舍,天天吃食堂,下了班也喜欢呆在公司。本地员工一下班,就赶着回家,节假日家庭聚会多。
“外地员工晚上和节假日让他们加班比较容易,许多本地人改善自身状况的动力不强,但是他们往往在这个城市里有基础,办事的能力不弱。”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外地人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基础,要想生存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他们的忍耐力、吃苦精神、成功意识都相应会比较强一点。
可是本地员工,在这种刺激下,也正被“同化”。银行工作的刘奇的妈妈把电话打到儿子经理那里,问儿子晚上老是不回家,是不是有女朋友了。经理说,没有呀,见他天天晚上在单位泡着。
刘奇当然不只为了争个领导好印象,只是他的生活方式变了,单位、家庭、朋友还有个人追求多点开花,就像外地同事一样,独立自主多样生活,而不再是那个回家就在老妈膝前的乖儿子。
群体:新旧人脉在交替
很多年前,本地人与外地人找工作还有着本质的区别。“那时候,杭州本地人找工作总还是容易的”,在酒店工作的阮先生回忆道,“我父亲是理发师,属于服务系统,所以,我只要顶职就可以了。”而在当时,外地人却没那么幸运了。李女士如今是几家服装店的老板,收入相当不错,不过说起当年找工作的经历仍有满肚子的委屈,“像我们这种外地过来的,没得选择,就只有自己摆摆地摊,做点小生意了。”
若干年后的今天,这种本地人特有的人脉优势却在慢慢消退。就拿找工作这件事来说,本地人、外地人标识,已经渐渐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思想中淡去。来自嘉兴桐乡的小钟,走上工作岗位已近一年,不过当时找工作的过程还清晰如昨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现在的老板都很务实,除非你本人有什么过人之处,要不然就算是杭州人,好工作也轮不到你。”
此外,如今的外地人和过去的外地人也大不相同了。过去,一个外地人到了一个新城市,很容易就陷入一种举目无亲的境地,而如今,换一个城市居住,说不准就有不少的朋友在等着帮助你,他们是同学、早些年出门打工的老乡,也很有可能是你在网上认识的朋友。
过去的人,较少流动,社交社会的主要组成是家庭,本地同学和同事,而现在情况却不同了,念大学的人多了,意味着更多的人有了天南海北的同学圈,网络交往更是打破了地域界限,这一切,使得如今的外地人在新的城市,也不是那么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