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秋季开始,杭州市江干区开始启动“小班化”教育,但已经远远落后于杭州的其他城区。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一个区域的教育进程?有关人士说,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所带来的人数压力,使这个城区学校的班级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今年,江干区实施“小班化”的学校仅有4所,比例占到25%。
其实每年的六七月份,杭州都会面临这样的阵痛:公办小学、民工子弟学校门口,外来务工人员排起长龙,盼望能让孩子在城市里享受到优质教育;但是僧多粥少的情况却始终存在,即使学校招生人数年年增加,新校年年建成,最终却仍有相当数量的孩子被拒绝,没有机会坐在城市的教室里。
记者昨天专门采访教育部门负责人、民工子弟学校校长和外来务工人员,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难度系数。
外来孩子每年递增20%
1999年1月,全国第一所由政府管理的民工子弟学校在杭州诞生,它就是当时的杭州天成小学。
“第一个学期招生579人,班级11个,教职工23人,当时入学并不困难。”校长孙宝瑞对当年的数字记忆犹新。他说:“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情况就突然改变,以后的每次招生都是爆满。”
现在,学校已经更名为杭州天成教育集团,分设4个校区。今年报名更是挤破头。以新塘校区为例,95个招生名额,符合报名条件的就有258人,比例达到2.7∶1。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2年杭州市外来务工子女为3.3万人,2003年上升到6.5万人,2004年下半年达到8.3万人,到了2005年9月,增加到9.9万人,今年预计将超过10万人,每年平均增幅达20%。
而在今年杭城小学新生招生中,常住人口报名数是14500人,外来人口子女登记数为12600人,这两者之和超过27000人,但杭州的教育容量最多不能超过21000人。
为了孩子来杭州打工
记者专门采访来自江西的外来务工人员陈承,他说自己原本一直在绍兴柯桥轻纺城打工,但他听老乡说杭州的小学教育质量好,而且收费也便宜,所以他就专门赶到杭州来打工。6月底,他赶到一所公办小学给儿子报名,但是由于他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连报名表都没能够填上。
据悉,近两年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在杭州读书,才选择到这个城市打工。这与最初的情形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