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诸葛金文年迈,让儿子诸葛长友接过文保员的担子。
只是近两年,大家对堰区的重视和保护越来越弱了,毕竟靠诸葛长友一个人的力量是顾不了这么一大片堰区的。先是上游堰山伐木太多造成水土流失,那是村民们生产香菇需要大量的木材做香菇培基;再后来,大家觉得现代水利工程这么发达,还需要这么老的石堰干嘛。于是,有水利部门提出要用钢筋混凝土改造通济堰。1989年,通济堰中通船用的通济闸被全面整修,改为水泥框架半机械启闭闸门。开启时,整块水泥闸板自下而上提起,砂石随之涌入堰渠,造成渠道砂石大量淤塞;而以前,则是木概枋自上而下一块块提起,底下木枋能有效地阻止砂石冲入渠道,更为科学合理。
现如今,站在通济堰上往下看,宽阔的松荫溪下游河面隆起一堆堆的小片陆地,那是河道泥沙淤积形成的,而以前,由于会定时清理,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诸葛长友说,以前溪水很深而且水流很急,溪鱼多得可以用网捞,这种溪鱼还成了碧湖平原的特产,外面的人来都点名要吃这道菜,可惜现在很难抓着这种鱼了。
“活文物”生死未卜
但自2003年以来,当地文保人士和许多市民不断向社会发出呼吁:救救通济堰!
近日,记者获知,丽水莲都区现已把碧湖平原产业区块进行开发。7月13日,总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的莲都区碧湖产业区块开园。
据了解,丽水市城建委员会曾召开过一次关于通济堰保护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定下了一个原则:干渠服从保护,支渠服从开发。
对这个原则,当地文保部门负责人仍很担忧,因为这样的开发,必然使所有的支渠、毛渠荡然无存。
宋煊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他说:“我参与了通济堰文物保护规划纲要的制定。通济堰的灌溉体系是一个整体,如果去掉了大部分就不可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拿掉很容易,想恢复却几乎不可能。通济堰已存在了1500年,历经十几个朝代,不应该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我认为应该扩大和加强保护通济堰的规模,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创造条件。”
莲都区有关方面认为,碧湖产业区块的建设将加快莲都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目前,碧湖产业区块已与温州十几家制鞋企业基本达成了投资协议,预安排土地500多亩,让企业进园开发。
2005年4月,浙江省文物局已发文同意设立碧湖产业区块,并于本月3日发文批准《浙江通济堰碧湖产业区块道路工程文保初步设计》,完成产业区块内路网建设文保报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