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最缺的不是路,最怕的不是“行路难”;最缺的是智慧,最怕的是没有正视困难的勇气。而杭州,是一座智慧的城市,所以,杭州不怕。
交通拥堵被称为“世纪城市病”,每个城市在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拥堵,使车辆运行速度下降,运输资源浪费,运输效率降低,能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给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巨大的损失。据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测算,全国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约1700亿元,并逐年上升。
而杭州,当然也逃脱不出这个宿命。老城区机动车目前已突破30万辆,远远超过道路增长速度;杭州的中心城区功能集中,交通出行的向心性特征十分明显;“三面云山一面湖”的城市地理特征,城市路网呈南窄北宽的漏斗状布局;杭州又是省会城市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每年会3500万的国内外游客涌入……
“行路难、停车难”,因此就不可避免地诞生了。幸运的是,五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被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
内,大家依旧可以自由地穿行于杭城的每一个角落,欣赏每一处风景,享受每一天的心情。这都依赖这个城市的智慧,用五年孜孜不倦地探索,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破“行路难”成绩单。
亮点追寻
每一寸道路都精耕细作
面对着有增无减的交通压力,城市里有一些道路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比如说莫干山路,这条路是南京方向过来的车辆进杭的一条主要通道,每天车辆多得堵成一条龙;环城北路,每天也堵得很厉害;而解放路,在钱江新城和隧道建成后,流量肯定也要增大。
怎么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很快,在这个智慧的城市里,一种精耕细作挖掘现有道路潜力的思路诞生了。有了这一思路,才有了后来的“33929”工程、“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等道路整治。
连接西湖和西溪的灵溪隧道,建成开通已有两年半。隧道开通后,从天目山路直接就可到灵隐路,省下了不少时间。这条隧道,就是2002年至2003年,杭州市实施“33929”———两年道路大会战的其中一个项目。
所谓“33929”工程,包括了33条道路、9座桥梁、2条隧道和9大入城口,后来又加进了湖西综合保护工程里的17个新项目,包括西湖隧道、杨公堤、吉庆山—五老峰隧道等。这些项目总共加起来有70个,总投资160亿元,称得上是杭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道路整治。这个巨大的工程完成以后,在杭州版图上构筑起了一张呈“井”字形的道路网。
就在“33929”工程即将完工时,我市又把目光对准了“三口五路”。后来的事实证明,“三口五路”整治是十分必要的。整治后的这几条路,通畅性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彭埠入城口———艮山西路———环城北路———天目山路一线基本打通,初显“杭城第一路”的大气和精致。以前这里的公铁立交很堵,拓宽后,通过这里的车流明显增快。再比如莫干山路,以前是四车道,拓宽为六车道。解放路路幅虽没变,但车道还是增加了,绿化带后面,又做了一条车道。
“一纵三横”中的保俶路、曙光路、体育场路、凤起路、庆春路,都位于杭州交通最为繁忙和拥堵的区域。这项综合整治工程,因此被形容为是一次“心脏搭桥手术”。经过整治,道路通行的有效面积提升了20%-30%,增设了6个人行过街地道和人行二次过街设施,交通的人性化、智能化程度也大大提高。“一纵三横”集成了先进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违法监测系统、道路交通监视系统和区域交通诱导系统等智能交通系统,尤其是步行诱导指示系统的运用,是一大“亮点”。“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是另一件事关百姓家门口的实事。去年,实际建设改善完成背街小巷363条,平均每天改善一条。这项工程,使得城市路网的交通微循环确保了畅通,使千千万万户家庭直接受益。今年,杭州要改善的“背街小巷”还将超过8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