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子女“不孝”
这座石雕描述的是“二十四孝”中“拾葚异器”的故事。
孝子蔡顺是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古时“孝道”的典范,莫过于“二十四孝”。这二十四个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相传由元朝人郭居敬辑录,后来的印本配上图画,通称为“二十四孝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近代中国,“二十四孝”被重新审视。在“新文化运动”斗士鲁迅笔下,这些孝子故事中所固有的不人性因素,受到了最辛辣的质疑。
进入21世纪,一组耗资超百万元的“二十四孝”石雕却出现在浙江温岭农村中,一场关于新旧孝道的激烈讨论由此引发……
村民自愿捐资100多万建石雕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浦岙村是一个以石雕产业闻名的村。2005年底,村里的广场上树起了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二十四孝’有24个故事,这24座石雕花了一百多万元,是一些村民自愿捐资建的。”浦岙村村支书毛卫荣说。
温岭市石雕商会副会长连志祥是浦岙村副村长,也是“二十四孝”主题石雕的捐资者之一。他说,在村里人流比较密集的广场摆放“二十四孝”主题石雕,是想提醒大家在生活富裕的同时不忘孝敬老人,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据了解,近年来,农村“厚葬薄养”、“只养不孝”风气较为严重。一些小辈对老人生前的赡养吝啬,在老人去世后办起丧事来却铺张浪费,一次花费几万元的现象非常普遍。
无独有偶,温岭其他地区也选择了“二十四孝”作为倡导“孝道”的“武器”。据了解,城西街道芝岙村、大溪镇金岙村等地群众自发从网上下载了“二十四孝”图画,在村里的宣传栏中展出。温岭的一家企业印刷了二十四孝卡片,免费向人们发放。而河北省沧州市育红小学日前为了在学生中开展行孝教育,也将“二十四孝图”贴进了校园。这种教育方式令广大学生家长或褒或贬,议论纷纷。
宣扬孝道应从教育开始“孝经,是一本难念的经。”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翟玉和对中国农村养老现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子女18%孝,53%差。不孝现象大多表现为冷暴力、软折磨。子女与父母同住一个院,但长年不说话,形同路人。“啃老族”则对父母无限索取,直至榨干。
在孝道缺失的现代社会,重提“二十四孝”是否有积极意义?随着“二十四孝”主题石雕的曝光,支持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一些政协委员认为,“二十四孝”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影响在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但其中有明显的封建糟粕。目前一些村出现“二十四孝”回归,只能说明孝在现代社会的缺失。“二十四孝”中有像“郭巨埋儿”等一些不符合现代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的成分。不加区别地去宣传,后果严重,必须一分为二,对这些故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即使在浦岙村的老人中,对“二十四孝”石雕的意见也并非一边倒的赞同。81岁的连有发说,“二十四孝”中有不少愚昧内容,孝道宣扬应该从教育开始,让学生从关爱父母开始关爱老人。
温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慕毅飞说,“我们谈‘孝’,目的是要把两代人往一处拉,但‘二十四孝’起不到这样的作用。老人一旦将古人的孝与自己子女的孝一比,肯定越看越有气。而年轻人看到其中的极端故事,只会感到反感。如此一来,两代人的鸿沟不会弥合,反而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