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环北新村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妇,风雨无阻,天天到西湖边义务捡垃圾,不知不觉捡了10年。
10年来,老人捡拾的垃圾,可以装满几车。垃圾也是一变再变,唯一不变的是老人蹒跚的脚步。十年来,两位老人捡的垃圾从来不卖,捡到过的4个钱包也都完璧归赵。
早上7点15分,我们从环北新村出发,沿武林路—安吉路—环城西路—六公园走去。潘大伯手持一个专用的钳子,记者和郑阿姨各拎一只塑料袋。
潘大伯是杭州东风汽车厂退休工程师,全家人从不乱丢垃圾。十年来,这对古稀老人,每天晨练,从环北新村到六公园,一路往返捡垃圾。大伯还在2003年被评为“杭州市十佳文明市民”。
刚从杭州东风汽车厂退休时,潘大伯在小区散步时,会随手把垃圾捡起来,抽空把楼道冲洗干净。不久,老两口的足迹开始向西湖边延伸。
他们风雨无阻,天天坚持。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更是把下午的时间也用上了。
要保持环境的清洁美观,老两口觉得光捡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劝说不要乱丢垃圾。
西湖边,一个衣着入时的女孩边走边吃粽子,结果粽子掉在了地上。潘大伯叫住刚想离开的女孩:“粽子掉了,你要捡起来的!”女孩气呼呼地说:“要你管啊!就是不捡。”说完就跑走了。潘大伯只好自己掏出餐巾纸,把粽子捡起来扔掉。
让老人们欣慰的是辛苦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认可。走在路上,总有人向他们竖起大拇指,叮嘱他们注意身体。几天前,潘大伯去一家杂货店买1元一个的耳勺,老板娘说:“大伯你一直帮我们店门口捡垃圾,也没谢谢你。今天1元钱给你两个。”拿着两个耳勺,潘大伯开心极了。
岁月催人老,老人的体力已经不能和前几年比了,“五年前,我们还能走到植物园,去年还能走到平湖秋月,现在我们只能走到六公园了。但是只要走得动,我们就会坚持下去,为西湖做出自己的贡献,”潘大伯坚定地说。
垃圾的变迁
以前瓜皮果壳多如今常见包装盒
在武林路上,潘大伯接连夹起三个装奶茶的一次性杯。潘大伯感叹:“很多吃早饭的人把一次性杯子、餐巾纸乱丢。以前哪有啊,喝豆浆都是在店里用碗喝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垃圾也变了,东西都讲究包装。10年前的垃圾嘛就是瓜皮果壳,那么小,钳都钳不起来。“
太阳慢慢升起来了,我们边走边聊到了环城西路。
潘大伯指着一片草坪说:“以前光这里就有5袋垃圾可以捡,都是一些来野餐的人吃完拍拍屁股就走了,留下一地垃圾,我们的塑料袋根本不够用。现在少多了,每天就两袋左右。主要人们的素质有所提高。清洁工多了,工具也比以前先进。”
8点20分,终于到了西湖边,六公园的石子路上干干净净,没发现任何垃圾。
我们三个人于是坐在了西湖边的一棵大樟树下休息。凉风迎面吹来,看着西湖里的荷花,感觉心旷神怡。
潘大伯喝了一口水,缓缓吟道:“一万里路汗与累,只图天堂洁又美。”
文明素质提高,人人爱护西湖,是两位老人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