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珠,来自菲律宾马尼拉大学
“菲律宾大学生现在创业的也很多,我们学校又特殊。像我学商业管理的,学校要求从大三开始自己建公司做项目,作为课程的一项内容。”
福珠的父母是华人,所以她的语言里混杂了英文、中文、菲律宾土话,常听得记者一头雾水。不过个子小小、脸蛋圆圆的福珠做起生意来一点都不含糊。
她所在的马尼拉大学鼓励学生寻找灵感,把生活用品做得巧妙、精致、实用。
福珠和7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小公司,生产含椰子精华液的洗手膏、护手乳等。椰子是菲律宾特产,具有美白和护肤的作用,她们是把小小的创意加进了传统产品当中。
8个人凑了相当于1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除此之外没场地没销售渠道。福珠找了工厂委托他们生产,同时跟许多小店、超市签订协议:从她们这里免费拿货,卖完了再付费。
她们的启动金经过1年后已经翻了7、8倍,临近毕业的福珠打算申请产品专利,然后要打入“屈臣氏”,正经开始做商业。
山本达郎,来自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山本中文说得不错,要知道他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才学习半年。日本传统观念里认为应该对一个公司从一而终——据他说,现在大部分日本人仍这么想——用在他身上不太合适。因为他求学从日本到中国,然后到美国,最后又到中国创业,真是折腾。而从一年级开始,他已经开始组织学生做起学习培训公司,开始创业之路。
山本父母在东京工作,但他选择在北京做了一家网络广告公司,类似于现在流行的广告联盟,但是计费方式有区别:客户可以选择在收到成果后付费。他管这个叫“成果报酬型”广告。
“在日本,2005年这类广告已经做到26亿人民币的份额,估计2010年能达到78亿元。所以我很看好中国的市场。”
在异国创业,困难可想而知,但山本还是坚韧地走出了第一步。现在公司有5个人,同时他跟上海一家同类型公司做成联盟,共享网络资源,同时在南北两地打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