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镇,近两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需要大量水泥。寻找到合适的地点后,赵澜开始建设“声威集团”,那是2003年。
2005年6月,“声威”在陕西铜川首次点火。短短1年多时间,他的水泥厂果然“声威大振”:在陕西做到了产量第二、销量第一,跟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秦岭水泥”等上市公司旗鼓相当。
“业绩能做到这么好,主要是机会难得。我的水泥目前销售范围只在陕西地区,年产200多万吨水泥,全部能被消化掉!”赵澜语气里透着喜悦。
“这两年西部建设非常快,水泥消耗量很高。现在正是西部开发第二个五年的加速发展期,我相信水泥销售的势头起码能再持续好几年。”赵澜说,按这样下去,他投资8个多亿建的水泥厂,五六年就能收回成本。
繁华之外是艰辛
今年本报组织“浙商创富中国行”大型采访活动,记者在全国各地采访,人家一听记者来自浙江,来寻访浙商,都说“浙江人有钱,都是大老板”。自豪的同时,记者也有一些无奈:并不是所有浙江人都过得那么好,还有许许多多在外谋生的老乡,在为生存而奋斗。
是的。为生存而奋斗。这次在西安,我们跑到城市北郊民居,采访了仍然在辛辛苦苦弹棉花的周师傅。在一次工伤事故中,周师傅失去了两根手指。一个小小的院落,一家人都生活在这里,厂房是自己搭的临时草棚。一天生产80多条棉胎,每条利润只有1元多,但是要养活大大小小十来个人。
周师傅过得还算可以,据陕西浙企联合会会长谢秉艾介绍,在西安城南,还生活着许多靠加工服装为生的浙江人。他们大多从农村出来谋生,每天工作到凌晨,五六个人住一间低矮的房子,还隔成两层——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实在没空去见见这些老乡。不过,哪个出来闯荡的浙江人,不是靠自己吃苦耐劳拼出来的?也许不用几年,他们当中又有新的“大腕”产生。
吸引浙商的魅力:服装、建材、酒店……处处是机遇
许多浙江人很早就来到西安,但是他们事业的高速成长期,是在近两年。
永嘉人仇周荣今年才30出头,忙于事业还没结婚,但是已经拥有6000多万元资产,经营着西安一家500多人的服装企业、一家商贸公司、一个建材市场,在义乌还有一家彩印公司。10多年前他刚到西安时,做的是最苦最累的“弹絮匠”。
1993年,脑子活络的仇周荣,在西安干了几个月弹絮匠后马上发现了商机:当时西安已有许多南方人,爱吃米线,而不是北方的面食。仇决定开家小厂,专门生产卖给南方人的米食。
仇周荣的挂面厂每天生产米线500公斤,销路很好。三年后,西安已经有了七八家类似面厂,仇带着赚到的钱转向了新的项目。
接下来几年,仇周荣跟一个香港朋友合伙做起了服装辅料加工。“那时西安还没有辅料厂,经营状况比较好,利润能达到50%。”
前几年的打拼,为接下来的飞跃作好了准备。2003年,仇周荣冒着西安太华路已经有8家建材市场的风险,决定再建一个120亩的建材城。从2003年到现在,他所在的那片区域又冒出了几十家建材市场,成为西部地区建材市场集中地,辐射甘肃、山西等地。
“建材生意现在很火,所以这里能形成占地几千亩规模的市场。我的这个建材市场投资3000多万元,再过三年,西安北二环内的市场搬迁,我这边就会更热闹,到时候收益肯定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