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怀抱出生刚55天的宝宝,一手在课桌上记着笔记。
26岁的李雪梅来自安徽淮北,上周四,她第一次参加杭州下城区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的“育儿课堂”。
此前,环西社区的责任医生,已经3次来到李雪梅的家中,教她怎样正确哺乳,怎样给宝宝的脐带消毒,同时检查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
李雪梅并没有意识到,早在今年春天她第一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孕情时,她的名字就被当地卫生部门列入了“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名单”。对她家宝宝健康状况、免疫信息的“追踪”,则将持续到孩子7周岁。
“发现一个,管理一个,服务一个。”这是下城区为流动人口提供母婴安全健康服务的“口诀”。10月13日,杭州下城与北京的朝阳、大兴三个区,被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国内首批“城市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项目”的试点单位。
如何为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打造“健康防线”?这一困扰城市发展的难点,有望在下城区获得“破题”。
公共卫生助理员 流动人口身边的“健康督察”
张信泉的步伐,紧凑、匆忙。
10月26日一早,他先后来到下城区王马社区内的青蓝小学和青春中学,检查食堂卫生。抹布,消毒柜,锅碗瓢盆等餐具,他都一一过目。
两家学校的保健医生,早已是他的老拍档。老张还没开口询问,医生就开始“汇报”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团体发热、腹泻、突发性传染病”等情况,当天均没有发现。老张将这些内容一格一格地填入“下城区社区公共卫生事件日报表”。
和责任医生碰头后,“走访8小企业”的工作开始了。餐饮店、食品店、网吧、美容店等“小企业”,集中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是健康督察的重点场所。这天上午,老张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跑了10多家单位,检查场地卫生,察看冰箱等存储工具。
王马社区共有90家左右的“8小企业”。凡是持有“卫生许可证”的单位,都是张信泉的“督察对象”,平均两三天要“跑上一轮”。下午,老张集中跑的是“美发美容店”,看看有没有“陌生的脸孔”。对于确认的新增工作人员,老张向他们介绍了办理健康证的流程。晚饭后,老张在附近串串门,聊聊天,与密布社区的80多位“楼道信息员”保持信息互通。
作为王马社区的老住户,56岁的张信泉从去年起,在经过区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组织的卫生知识培训后,开始担任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短短一年时间,已经让老张感受到,卫生保健信息网络向流动人口铺开,“有难度”,但是“有意义”。
履职之初,老张曾遭遇“责难”。虽然随身携带着区疾控中心颁发的“卫生监管证”,这个“东张西望、四处打探”的社区工作者,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一直无法赢得大家的好感。
不过,“公共卫生助理员”只是“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有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和卫生主管部门可以咨询,下有楼道信息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第一次例行检查,就是区卫生局的领导带着他走访社区内几家大型的餐饮店。这让老张心里有了底气。
今年以来,由老张“碰到并上报”的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孕妇,已有4位。在建立了“孕产妇保健卡”后,他们就能享受与其他社区居民同样的免费保健服务。“有2个已经做了妈妈,其中一个是回安徽老家生产的,现在母子都平安。”说起这些时,老张满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