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经习惯了每次上菜场都瞟一眼那块标有各种蔬菜合格率的小黑板,那么,下面这组数据,无疑将使你对近几年来浙江人吃的安全度,有一个“了然于胸”的感觉。
先来说说稻米及其制品,2002年,它的质量抽检合格率还仅仅是33.3%。短短3年后,2005年,这一比率提高到了76.9%!
鸡蛋的情况则是:2003年,79.3%;2004年,97.8%。
蔬菜、茶叶、猪肉、蜂产品的情况也差不多。其中,蔬菜的合格率,从2003年的83.4%提高到2005年的94.5%;茶叶合格率从2001年的86.7%,提高到2005年的95%……
“一句话,大米可放心吃、蔬菜可放心买、茶叶可放心喝……”在昨天召开的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座谈会上,省农业厅通报了浙江省“十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问题主要是什么
拿稻米来说,以往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超标。
蔬菜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则集中于:部分高毒禁用农药在蔬菜上的残留;一些非禁用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豆类、绿叶菜类蔬菜病虫害发生较重,防止困难,用药量较高。
此外,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仍有隐患。茶叶加工厂卫生环境问题仍较突出;影响鸡蛋产品质量的,主要是药物残留和微生物……
食用菌的合格率降低了
2004年-2005年,我省重点对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销售的食用菌进行433批次抽检。2004年,合格率93.1%,2005年降为84.4%。
原因主要有:我省食用菌大多是一家一户生产,一些地方在制作培养料、防治杂菌和病虫害中使用农药和添加剂,在烘烤和加工等环节控制不严,导致食用菌产品中部分指标超标。
从田间到市场,全程质量监管
“十五期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是好的,并呈逐年提高趋势,能满足群众对上市农产品优质、安全和卫生的需要!”省农业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赵兴泉昨天说。
他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了农业部门从“农田到市场”的监管责任,省农业厅今后将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开展自检和产品包装标识上市,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检测报告制度,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以农产品生产档案和销售记录监管为基础、以标签标识管理为载体、以质量安全检测为手段、以追查追溯为推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