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平和儒雅的余秋雨先生怀抱一簇盛开的菊花,再次迈入天一阁的大门,这是事隔16年后的回访。他在范钦塑像前献鲜花时庄重地说:“看到范钦的像,我很崇敬。”当初安排余秋雨登阁的裴明海,也在陪同之列,更显一种友情和见证意味。
图为余秋雨在天一阁宝书楼上拜读馆藏《古今图书集成》。
裴当时是市文化局副局长,是他陪同余秋雨冒着台风后的暴雨拜访天一阁的。那是身为余姚人的余秋雨,首次瞻仰这一地处家乡的藏书圣地。正因为有了那次不同寻常的拜访,便有了后来的散文名篇《风雨天一阁》。
昨天的天气与16年前的风雨交加截然不同,天空晴朗,风和日丽。秋雨先生在被问及感受时说:“非常高兴。”他边往里走,边指给人们当年脚下的积水有多深,在哪里穿的雨鞋,后来雨鞋被水漫过后,索性赤脚登楼的往事。
来到宝书楼前,他站了站,小心翼翼地迈上那窄窄的木楼梯。他称自己是怀着朝拜的心情往上登的。
16年前,在宝书楼幽暗的书桌边,伴着风雨声,他翻阅了上海志、登科录及多种明刻本。他认为范氏家族只是收藏者,不是解读者,不轻易让家人登上藏书楼说明范家的厉害;同时又允许黄宗羲、全祖望这样的大学者上来,这也说明范家的厉害。
“黄宗羲是大学者、实践家,余姚人,是我的隔代同乡,我很敬佩他。黄宗羲在朝廷敢于斗争,很勇敢,但登楼时肯定是脚穿布鞋,很小心。散文中我这样写,好像是虚构,但一定是真实的。”他半开玩笑地说:“那次我连布鞋都没穿,是赤着脚,可见虔诚。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是哪个朝代的书生?”
在高悬的金字“宝书楼”匾额下,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虞浩旭将乾隆帝御赐的毛边《古今图书集成》拿给他看,秋雨先生赶紧带上手套,小心谨慎地翻阅,尽显虔诚之态。放下书,他对陪同的孟建耀副局长说,这体现了皇家和藏书家的交流关系,但这种交流是不公平的,皇帝的一句话,私家的藏书就成了国家的资源。不过,皇家也把珍贵的资源交给了他们。
尊经阁里,早已为这位非同寻常的重访者准备下了要展示的珍贵书画。众人让秋雨先生坐下慢慢欣赏,他却坚持站着。
范钦肖像画,明代作品,国家一级文物。随着工作人员把画徐徐展开,秋雨先生肃然凝神地边看边说:“我曾写过文字,从范钦的脸庞和胡子上可以看出,他能做很大的事情,但他手指尖细,又能做很细致的事情。”
翻阅明代《余姚县志》,一下让秋雨先生兴奋起来:“我一翻就翻到了上林湖的记载,唐以前的瓷器多在那里烧制。我家祖坟就在上林湖边上,小的时候常在那里游泳。”
秋雨先生触摸和展画时均戴着手套,他看了范钦的《天一阁集》、兰亭序书法、乾隆帝赏赐的《平定回部得胜图》等。当看到登科录余姚进士名录时,有人故意说了一声:“看看有没有姓余的?”他马上接过话茬:“当时我们余家还没有迁过来。”引来现场一片笑声……
欣赏完古代的字画,接待方也没有忘记让这位乡贤留下墨迹。秋雨先生提笔写道:“此楼一脉斯文,江南千里秋色。”
整个重访过程是愉悦的,人们满怀笑脸,谈论最多的还是散文《风雨天一阁》。余秋雨解释说:“我一般到过一二十个地方都不一定写一篇东西,许多东西遗忘了,但有些东西总是忘不了。那次几个月过去了,有个楼让我总也无法忘怀。当年,我是怀着惊讶和亲切的心情,在上海嘉定写的。这次来又看了许多古籍,回去后要对《风雨天一阁》进行修正和扩展。”
一篇美文,改变了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