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三路百脑汇一家电脑店里,20岁的河北小伙子孙旭光正在帮顾客打包,他说:“跟几个发小(童年好友)一起来的,哥几个一起闯,有劲儿。”
在三墩做瓷砖生意的许伟强说,他公司里大部分工人都是“80后”,个个都很有个性,穿着前卫,花钱大手大脚,看的是《上海一周》之类的周刊和杂志,去的是KTV和酒吧,都不叫他老板而叫他“老大”。
“这些孩子,刚来几天就嚷着要发工资、加奖金;一加班,就嬉皮笑脸地跟我说有急事。”许伟强苦笑着说,“我才40多岁,还不算老吧,可还是招架不住啊,有时候跟他们一比,真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见惯了前代打工者的顺从和踏实的许伟强,显然对“80后”手下有点应付不过来。
“现在的年轻人,进来后能踏踏实实干活的实在太少了,动不动就跳槽,最近又走了两个。”许伟强说,他一年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招人。
据一家媒体的调查显示,只有18.4%的“80后”农民工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绝大多数人外出打工的理由是“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或者干脆就是“在家没意思”。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出来打工选择“为了挣钱”的比例稍高,有34.9%。而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有超过50%的人表示“出来为了挣钱”,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有此想法的人比例更是高达76.2%。
“80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也是不同年龄层中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仅为0.08次。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不佳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
新就业观将加剧劳动力紧缺
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杭州市2006年第一季劳动力需求缺口最大的5个职业分别是裁剪缝纫工,营业人员、收银员,治安保卫人员,饭店服务人员,餐厅服务员、厨工,其中裁剪缝纫工劳动力供给短缺已连续多年,从城镇市场无法满足招聘需求,现在的外来打工者也不愿从事重体力劳动。
另据有关单位公布的《2006中国农民工供需报告》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都面临严重的农民工结构性供需矛盾问题,其中年轻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
对此,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马良认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能再简单地称呼为农民工,他们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从能力上,大多和城市青年差不多,让他们从事技术含量低、社会认同度差、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和升职潜力小的工作,这本身就不合理。“我们现有的用工体制有很大的问题,农民工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亟待改进。”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表示,新一代农民工的素质和意识整体上已大大提高,“这种状况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加剧了纯劳动力紧缺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