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南非开普敦48公里处,有一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的海岬——好望角,这里曾是欧洲和亚洲交通的海上必经之地,对航海人来说,绕过此角,就意味着美好前景的来临。
如今,从没有过航海经历的张毓强,也有了这种“回首已过好望角”的轻松感。“在南非建厂后,我们好比是驶过了国际竞争的‘好望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境界。”
张毓强是巨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位于桐乡的“巨石”,目前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玻璃纤维生产“龙头”,其一举一动都为业界所关注。
日子安稳得令人羡慕,但时近岁末,同行们却听到了“巨石”要到南非去建厂的消息。“之前与南非只有贸易关系,每年出口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短切毡400多万美元,在公司近1亿美元的年出口额中的比重不大。”张毓强说。
出国做生意,安全是第一。与落地建厂相比,做贸易的变数无疑要少得多。“巨石”为何要选择走一条充满不确定的路呢?
“当然不是心血来潮。”张毓强说。让“巨石”不走寻常路的“始作俑者”,是另一家在南非建厂的美国的玻纤公司。
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
2003年下半年,在南非生意正做得顺当的“巨石”,突然收到了南非法院的一纸通知书,这家西方企业以倾销玻璃纤维短切毡等产品为由,将“巨石”送上了被告席。“一开始觉得这官司莫名其妙,没有倾销啊。”但是,转而一想,张毓强很快就明白了。
原来,在“巨石”产品进入南非前,该公司是供应南非市场最主要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其产品在南非及周边国家处于垄断地位。质量不相上下的“巨石”产品卖到南非后,该公司的地位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于是,凭借本地企业的身份采取反倾销诉讼的方式“自卫”,成了熟谙国际规则的该企业的选择。
这一策略的确奏效了。尽管进行了应诉抗辩,2005年初,南非法院还是做出了对“巨石”征收31.81%的反倾销关税的初裁。而在2003年官司打起来的那一刻起,“巨石”对南非的出口就已经被加征了临时反倾销关税,出口的增长势头被有效遏制了。“在打官司的过程中,我们就动了建厂的念头。”张毓强说。
事情还不算完。由于超出了法律规定的期限,该公司的第一次起诉没有等到终裁结果做出,就自动终结了。可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今年初,该公司又提出了针对“巨石”等公司的反倾销诉讼。
但这次,张毓强已经“成竹在胸”:去年年末,“巨石”做出战略选择,投资270万美元,与当地的南非尤塔玛机械与化工有限公司(Utama)合资,利用“巨石”的设备与技术,在南非开普敦建设一条年产6000吨玻璃纤维短切毡生产线。有了这个厂,反倾销官司出现什么结果都不可怕了。
官司仍在进行中,“巨石”的选择也很快就要“开花结果”。目前,合资公司的厂房建设已基本完成,配套的水、电等设施也基本就绪,设备也将在下个月初开始安装、调试,预计明年2月就可正式投产,年销售收入可达1150万美元,可为当地创造200多个工作岗位。
“他们一而再地逼我们,恰恰证明了这个市场的价值。”如今,张毓强更加坚信他对非洲发展潜力的判断。“作为一种高档材料,目前玻璃纤维制品在非洲只有南非、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一定市场容量,比欧美国家市场小得多,但非洲市场扩容速度很快,潜力巨大。我们这时进入,既为非洲发展了这个几乎空白的产业,也为非洲人民提供了多种产品选择。”
播种在非洲,收获却不止在非洲。由于南非的贸易政策,玻璃纤维短切毡产品从南非出口到南美、欧洲等地,关税都相对较低。这让张毓强感觉很好,“预计两、三年内,我们就可以把产能提高一倍。”他憧憬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