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说,广告策划、设计这样的职位需要能准确理解广告客户的需求,然后帮助他们表达,还需要适合团队合作的个性,博客能够反映一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力以及性格特点,而且很少戴着“面具”。
陈磊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旁边围了很多学生。他们的眼光里几乎都写着惊讶。“不会吧,我没博客的啊?”、“哇,那我先不投了。”人群中,不断有人小声嘀咕着。
现状
“求职博客”应运而生
虽然,昨天招聘会现场的“博客指数”,让许多应聘者措手不及,但记者随后了解到,已经有一些毕业生觉察到了这股求职热潮中的新讯号,开始写博,“有备无患”。
据了解,为了让企业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给自己增加成功砝码,一些毕业生开始将求职博客的链接写入简历。
记者发现,目前,专门的求职博客模板也已经应运而生,并开始在网上流行。
在许多写求职博客的应聘者眼里,这样的求职博客可以充分调动文字、图片、flash、视频等多种方式的组合,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吸引招聘单位的眼球。
记者打开一个就业求职网页,看到上面就推荐了不少求职博客。一个常规的求职博客,不仅有个人的求职意向、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资料,还收录了游记、大学论文、社会调查、随笔等“个性”文章。
纵深
博客并非灵丹妙药
浙江大学艺术设计系学生郦律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些激动。“写博客只是个人习惯,我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现在的博客已经不是净土了,作秀、炒作,浮躁气浓得很,博客上的只言片语能真实反映什么?”
中国美院动画系讲师傅晓晨表示,像个人主页、博客、QQ空间,都是有隐私色彩的空间,而写博客,只是对工作时间以外的一种记录,拉拉杂杂的生活絮语,有时候也是情感“垃圾桶’。所以,招聘单位以此来衡量应聘者是否合适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片面。
“如果一个毕业生很有才气,而他在博客上偶尔宣泄一下偏激的情绪,难道就因此否定他吗?”傅晓晨说,用人单位此举,可能是因为短时间的接触,无法真正判定一个人才的价值,所以想增加一个新的考量因素。
“用人单位与其诚惶诚恐,不如就单单考量才能,把人招进公司后,再慢慢用公司文化去塑造个性,这其实要比单纯凭借‘博客印象’风险来得更小。”傅晓晨说。
当然,也有用人单位不在意“博客”的。
昨天招聘会上,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窦吉也向记者表示:“博客的因素只能是锦上添花,实际操作中,我们没有精力对求职者的博客多做了解,通常花在一份简历上的浏览时间很短。”
傅晓晨提醒求职的毕业生,用人看博客只是一种短期的风潮,不必为此去赶流行。“艺术类毕业生还是要把精力重点投射在自己的作品里。因为,这是个性和才情最集中喷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