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提起儿子就读的小学,石女士禁不住笑了。早些年,儿子择校的问题常常让她夜不能寐。现在,儿子终于顺利进入了家门口的“名校”星洲小学就读了……
星洲小学是所新成立的学校,按理说不会是“名校”,但它的另一个身份——杭州求是教育集团下属学校、求是小学“连锁学校”让它加入了“名校”行列。
星洲小学成为“名校”,得益于杭州市委、市政府2004年9月开始推行的“名校集团化”战略。目前,杭州市已成立51个教育集团,有191所中小学实施了“名校集团化”战略,城区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达到80%,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到86.1%。
今年春季开学,杭州市天水小学的学生开学报到时领到了一张收费联系卡。今春开始,杭州市全面免收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所免费用由财政支付。胡冠华摄
满城皆“名校” “电梯式”模式可否推广
教育优质资源分配不均,让“非重点小学不上,非重点中学不读”成了家长的普遍心理。去年初浙江省城调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全省有11.0%的学生择校就读,他们平均交纳的择校费为8240元。
2004年,“教育集团”开始在杭州各个城区迅速出现。今年9月,杭州市正式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承办、投资、入股等形式,实施“名校+新校”、“名校+民校”、 “名校+名企”、“名校+弱校”、“名校+农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名校输出品牌、管理、师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带领新校、弱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除部分农村地区外,今后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管理,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记者在江干区采荷二小集团了解到,该集团内有三个不同校区,三种不同的办学机制:实验型、普通型和国有民办型学校。三个校区纳入一体化的管理当中,教学理念、师资培训、大型活动等皆为一致,而各个校区又注重个性,采荷三小校区以计算机、外语为特长,笕桥校区则以体育为特色,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普遍肯定。
杭州市领导把这种做法称为“电梯式”发展模式——新校、民校和弱校搭乘名校这架“电梯”,走一条低成本、小风险的发展之路。
突如其来的集团“旋风”,引来诸多质疑:把几所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捏在一起,然后挂上同一集团的招牌,就能迅速弥补各校之间的水平差距?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教育集团”会不会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