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0日,杭州市西湖区在世纪联华华商店广场举行捐赠仪式,该区6个街道7个乡镇的300多户低保户在现场领到了棉被、粉丝、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据了解,西湖区辖区内的946户低保户都会陆续收到这样的新年礼物,过一个快乐的新年。 记者 梁臻 摄
|
编者按:又到岁末时,人间涌真情。本报在进行“走进困难群众”调查时,欣喜地发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一直围绕在困难群众身边。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我省各地的送温暖活动一年比一年更人性化、实质化,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报今天讲述其中的一些故事。
宁波低保老人有专人“侍候”
本报讯(见习记者陈醉通讯员龚春艳陈海波) 12月29日晚6时多,宁波双东坊社区居民郭玲玲拿着前几天赶织的毛衣,敲开了85岁的低保户吴梅英老人的家。还未进门,就看见一位居民和一名社区干部早已在里面。吴老太的橱柜、桌子上堆满了御寒用品:电热饼是居委会小龚送的,被子是隔壁小顾送的……
吴梅英是个孤老,6年前双目失明,但邻舍们都把她当亲人,时常来看望、陪伴。吴老太说:“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小姚每天都来给我做饭、穿衣。”小姚是社区请来每天帮她做一个小时家务的姚萍。这几天天冷了,姚萍每天上午到吴老太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吴老太穿了几件衣服。“小姚像女儿一样管着我,每天还陪我聊聊家常。”吴老太一脸幸福地说。
抱着大包小包的御寒用品,吴老太牵挂起其他低保户,想送些过去。居委会干部告诉她,社区里的79户低保户,居民都自发去看过,并送去了御寒用品。有3名生活不能自理的低保户,也享受着政府“埋单”的每天一小时服务。
“对宁波的5万多户低保户来说,这个冬天不会冷。”宁波市民政部门介绍,街道和社会自发的“送温暖”早已开始,低保户都能温暖过冬。
松阳为贫困户“定做”脱贫方案
本报讯(记者聂伟霞通讯员颜雪玲) “种一亩乌牛早、一亩毛芋、一亩春玉米,套种蚕豆和吊瓜。”这两天,松阳县农业局干部谢友祥刚刚为结对的西屏镇清路村贫困户曹仁宝量身定做了“脱贫增收”方案。
谢友祥告诉记者,60多岁的曹仁宝缺技术、缺信息,最需要对路的脱贫思路。按照他制订的这个方案,预计半年内曹仁宝能增收1万多元。
谢友祥为曹仁宝提供“个性”服务,缘于松阳县目前正在实施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目前,松阳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户有10465户。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的情况,县里为每个贫困户落实一名帮扶联系干部,帮助确定一个发展项目。
帮扶干部不仅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工作,还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及时了解、掌握生产信息,并解决生产、销售中遇到的问题。为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增收,县政府筹集资金开设帮扶专户,由帮扶干部担保,政府贴息,贫困户可无息贷款。
谢村乡南坑村的谢发荣在乡干部周卫星的帮助下,前些天刚从信用社贷到了款,种上了3亩白茶和10多亩的竹笋两用林。为了让谢发荣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周卫星一有空就带着他“泡”在农技推广站学技术,还为他联系了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并签定了明年的茶叶预购合同。谢发荣开心地说:“有了乡干部周卫星的帮助,明年我要尽力脱掉‘贫困’帽。”
磐安盖了多年的房子盖好了
本报讯(磐安县报道组杨云良陈一波)这两天,磐安县各机关部门、乡镇的工作人员忙着到困难户家中走访,询问一年来帮扶项目的落实情况,同时了解他们的新年愿望。
12月26日,县残联和胡宅乡干部一起来到胡宅乡赵苗德家。赵苗德的妻子丧失劳动力,两个小孩要读书,一家人生活拮据。赵苗德年初最愁的事就是儿子考上大学后的费用,还盼望能把断断续续盖了多年的房子修盖好。
年底,他的两个心愿都实现了。县残联和县民政局根据他家的情况,给予了补助,加上亲戚的帮忙,房子年前顺利完工。今年8月,他的儿子刚领到江西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团县委就送来了5000元,县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还答应每学年补助2000元。赵苗德说,他儿子一进校门,县里就将儿子由农村低保转为城镇低保对象,每月可领到224元生活费。
近两年来,磐安县改变以往一味在年底送温暖保困难群众过年的做法。通过年初调查,了解困难群众的需要,并专门编印了“民生小册子”分发给群众,使县里的各项救助做到有章可循,让群众在什么情况下可享受什么补助一目了然,实现了帮扶“何时需要何时送上、需要什么帮助什么”,真正把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